日期:93年3月26日
主題:義大利比薩城中央教堂廣場(Ⅳ)-久違了!比薩斜塔
世界遺產小字典:
台灣選出十二處世界遺產潛力地區:
文建會於2002年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標準發表一個五年計畫,推動世界遺產指定名單,提出台灣版
的世界遺產。這項由政府和民間初步選出的12處名單分別為:
1.大屯火山群 2.淡水紅毛城及其周遭歷史建築群
3.三、金瓜石聚落 4.棲蘭山檜木林(馬告)
5.太魯閣國家公園 6.三義鄉舊山線
7.阿里山森林鐵路 8.卑南遺址與都蘭山
9.蘭嶼聚落與自然景觀 10.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
11.金門傳統聚落 12.玉山國家公園
經過聯合國四千三百五十九天整修,比薩斜塔終於重新開放與民眾見面,由於採預約付門票十五歐元,
且限定一次三十人上塔,而走完全塔又要在四十分鐘內,國人走進比薩斜塔的記憶,大概都有十幾年了。
比薩斜塔位於比薩城的中央教堂廣場【奇蹟廣場】,除了斜斜的鐘塔之外,主要有義大利羅馬式的比薩主
教教堂和洗禮教堂、墓地迴廊等構成的天主教宗教建築群。一九八七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符合文化遺
產的第CⅠ、Ⅱ、Ⅳ、Ⅵ標準。
繁榮的歷史
比薩城位於義大利西部,距海十公里。在中世紀時,比薩與威尼斯、熱那亞是地中海的三大港口,也是
義大利重點藝術城市之一。這個古時海上貿易的共和國,是亞諾河河口的大海港,是諾曼人征服西西里島
時的盟友,第一批十字軍東征藉亞諾河港船隻運載抵達聖地,而這一趟旅程也使比薩貿易足跡遠及近東。
從十二世紀到二次大戰期間,比薩數度經歷戰爭,蕞爾小鎮自比薩建立中央教堂廣場以後,名聞遐邇,遊
人如織,比薩人迄今仍保持其恬靜、充滿藝術氣息的生活方式。
主教堂
為了紀念比薩城的守護神聖母瑪麗亞,西元一0六八年比薩人開始在城區東北角的廣場上建築主教堂,
教堂由雕塑家布斯凱托.皮薩諾主持設計,另外還有一個圓形的洗禮堂和一個鐘塔,構成一組建築群,也
是義大利仿羅馬建築之典型。在這組建築群中,洗禮堂位於主教堂前面,與教堂在同一中軸線上,鐘塔在
教堂的東南角,這兩個圓形建築一大一小,一矮一高,一遠一近,與主教堂生動和諧地組合在一起。教堂
平面呈長方形的拉丁十字,長九十五公尺,縱向四排六十八根希臘科林斯式圓柱,縱深的主殿與寬闊翼廊
銜接空間為一橢圓形拱頂所覆蓋。主殿用輕巧的列柱支撐著木架結構屋頂,祭司和主教的席位在中堂的盡
頭。聖壇的前面是祭壇,是舉行儀式的地方,為了使它更開闊,在半圓形的聖壇與縱向的中堂之間安插一
個橫向的凱旋門式的空間。大教堂正立面高約三十二公尺,底層入口設有三扇大銅門,上有描寫聖母和耶
穌生平事蹟的各種雕像。大門上方是幾層連列券頂柱廊,以細長圓柱的精美拱券為標準,逐層堆積為長方
形、梯形和三角形。教堂外牆是用紅白相間的大理石砌成,色彩鮮豔奪目。
洗禮堂
洗禮堂在以往附屬於主建築,但在此建築群則得以獨立。於一一五三開始興建,洗禮堂平面呈圓形,直
徑三十九公尺,圓頂上立有施洗約翰的銅像,在入口處則和其他地區的教堂一樣,有各種富有教誨意義的
聖經故事。其中有雕刻家尼古拉‧皮薩諾創作的雕塑耶穌誕生,其主題是耶穌降生時的情景。
比薩斜塔
比薩斜塔的建築拖了一百多年【一一七四~一三五0年】,中間經歷三任建築師【博納諾‧皮薩諾、迪
‧西蒙內、托馬索‧皮薩諾】,原始設計者是奧地利人利格爾穆、柏南努斯。
鐘塔共八層,高五十六公尺。水平截面為圓形,通體用大理石建成,重一萬四千二百公噸,每層外圍呈
拱形捲門狀,底層有十五根柱。
從外觀上就可以看見八層圓形鐘塔均以【連列拱】作裝飾主題,第一層牆上,有正菱形的的【連續浮雕
】,塔內有螺旋形樓梯二百九十四階,可盤旋而上直至塔頂。比薩塔成為【斜塔】,其實有不得以的因素
,由於位於河川沖積平原上,土質疏鬆,在蓋完第三層前已經開始傾斜,負責建造的建築師皮薩諾將下陷
的一邊的層高加大以補救,但結果沉陷更甚。之後為了要阻止斜塔繼續傾斜,建築師曾使用特殊的建築設
備和圓柱,以替代其他損壞的部分,但徒勞無功。工程曾多次停頓,但建築工程仍繼續進行至一三五0年
全部完工。建成時,塔頂中心已偏離垂直中心線二點一公尺。傳說一五九零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曾在
斜塔上做過著名的自由落體實驗。此後,塔身繼續而緩慢地向外傾斜,因而獲得【斜塔】美名,倘若它沒
有傾斜,今天也不過是歐洲眾多鐘塔之一,不會被全世界週知。不過兩年前,比薩大學的音樂教授托拉比
那帶領一個研究小組,開始在斜塔內進行音響效果測試,結果證實其音響共鳴及反射效果俱佳,牆壁表面
的反射角度似乎都是為了音響效果而精心修繕的,證實斜塔是依照教堂風琴的發音管原理建成【巨型樂器
】。義大利政府自一九一八年開始測量以來,塔身每年平均向南傾斜約一公分,至一九八0年,塔身向南
傾斜五點三度,頂部中心點偏離垂直中心線達四點八六公尺。一九九0年傾斜加劇,專家也做過評估,比
薩塔隨時都可能會倒下,所以不再對外開放。
義大利政府為防止斜塔繼續傾斜,延長它的壽命,便展開一連串調查斜塔地底下土質的行動,發現抽取
地下水以及土壤結構鬆軟是使斜塔不斷傾斜的主要原因;另外,南面的大理石受日照強,熱脹冷縮產生的
力對下面的土層起著不間斷的衝擊作用,所以是向南傾斜。義國當時還向全世界徵求保護方案近千個。
專家如何拯救比薩斜塔?義大利建築專家皮耶爾弗朗切斯科‧帕奇尼首先在斜塔第二層用兩條不銹鋼索
纏繞加固塔身,再為塔底座加上灌鉛的水泥套,第二階段主要是將六百噸鉛錠掛壓在塔基的北側;第三階
段主要是在塔基北側地下打入十根長五十公尺的鋼柱,上端同固定在塔底部的鋼環相連接,從外觀觀察,
第三層塔外是以鋼索拉向北側,抑制斜塔進一步傾斜。之後國際拯救歷史建築專家委員會小組採用了墨西
哥所用的方案,從沉降少的一側抽取泥土,使塔身逐漸回歸垂直的中線,經過一年多施工,塔頂向中線靠
近了四十公分,已差不多恢復到三百年前的輕微傾斜程度,塔身回到了安全範圍。目前塔頂中心點偏離垂
直中心線的距離為四.五公尺,和拯救前相比減少了四十三.八公分,足以確保它”在三百年內不會發生
倒塌的危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