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尼斯旅行社 世界各國旅遊資訊 一生珍藏 花的世界 Google關鍵字排名第一名 旅遊省錢小秘密

 達文西是一位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多項領域博學者,其同時是建築師、解剖學者、藝術家、工程師、數學家、發明家,他無窮的好奇與創意使得他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典型的藝術家,而且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畫家之一。他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

 達文西的父母為地主與農婦,他在義大利佛羅倫斯附近的文西城出生與長大。達文西以其畫作寫實性及具影響力聞名,前者如《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以寫實著稱,後者像《維特魯威人》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具有超越當時的廣泛構思,著名的概念性發明比方直昇機、坦克車、太陽能聚焦使用、計算機、板塊構造論基本原理、雙層殼等許多構想。但在他的生平中,這麼多的設計衹有少數能建造出來或具體可行;現代科學所用的冶金及工程學技術在文藝復興時代方處於搖籃期。此外,達文西顯著提升了解剖學、天文學、土木、水利工程學、光學以及流體動力學等領域的知識水準。他的作品中衹有極少數畫作流傳下來,加上散佈在形形色色收藏中包括了繪畫、科學示意圖、筆記的手稿。

 繪畫方面,他把科學知識和藝術想像有機地結合起來。他的思想活躍,從不迷信教條,認為藝術應該體驗人自身在自然之中獲取的經驗。例如他所選的模特兒都是一些活生生的人,而非圖像或虛構出來的,切實表達人的心理狀態及感情。如代表作《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成功地描繪戲劇性衝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蒙娜麗莎》(Mona Lisa) 肖像畫,卓越地表現了人物的內心喜悅。

 達文西觀察到,物體越遠,在人的眼中看起來其輪廓就越模糊;還發現雨、物、浮塵等大氣效應會影響視覺,色彩本身會隨距離而變化,例如遠山看起來就帶著藍色,這就是他發展出的「大氣透視」﹝Atmospheric Perspective﹞理論:空氣成為我們周圍世界的一部份,受致於每日的大氣條件,例如在《基督受洗圖》中,風景的輪廓並不那麼鮮明,而且在光幔下體積也顯得不那麼實在。

從達文西的作品和早期傳記可以明白他是一位剛正不阿的人。也因尊重生命讓他成為一位素食者。喬爾喬‧瓦薩里記錄一件達文西逸事,當達文西還是青年時,經常在佛羅倫斯購買籠中鳥去釋放。他也是一位備受尊崇的審美鑑賞家,特別是露天舞臺創作。

達文西的天才與遺產風迷許多在他之後的作者和學者,因而可以在文化與著作中發現許多「達文西傳說」的例子。截至西元2006年,最著名的例子當屬丹·布朗的小說《達文西密碼》(2003),故事情節中的達文西曾參與秘密組織──錫安會,而興起了一股「解謎」熱潮。

more...

   
  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作品介紹
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1498 年
濕壁畫,460 x 880 公分
葛拉吉埃修道院,米蘭 ﹝Milan﹞,義大利
 
 

 以往的《最後的晚餐》,刻意渲染哀痛氣氛,眾門徒各自陷入沉思,猶大遠離眾人,彷彿他的罪行已經確定。但達文西獨具匠心,選擇了耶穌用餐時,宣布座中有人要出賣祂、眾門徒大為震驚的那一刻。左側的第一組是巴托羅繆、小雅各和安德列在交談,在第二組中,彼得側身面向耶穌,身前的猶大緊抓裝銀幣的錢袋,略向後仰,迷惑不解的約翰則充滿了絕望;右側的第三組,多馬伸出手指,旁邊則是大雅各和站著的緋力;最後,在第四組中,打著手勢的馬太和西門向坐在桌子一端的達太講話。

達文西完成這件作品之前,修道院院長不理解藝術家有整日思索的習慣,頻頻到場催促。達文西斷然拒絕加快工作速度,令院長十分憤怒,告到公爵面前。公爵召來藝術家,要求說明。達文西解釋說,像他這樣的一些「天才」,有時看似清閒,實際上正忙得很,因為他需要「冥思苦想,完善各種構思」,然後動手實現。無論如何,只剩耶穌和猶大的兩尊頭像暫付闕如。達文西自認,除非天上賜他靈感,否則,很難完成耶穌的頭像,而對猶大這種卑鄙的叛賣者,物色合適的頭像同樣需要時日。不過,為了早日完工,他可以勉為其難,用頭腦簡單的院長的尊容來充數,這使公爵也忍俊不住。達文西對這幅壁畫的人物心理變化之掌握極為傳神而複雜。在此之前,從沒有畫家為人物的表現而去研究人類的心理;所以達文西被視為是這種新觀念的創始人,為世人證實「藝術家也可以是沈思與創造的思想家,與哲學家沒有兩樣」的新觀念。

more...
蒙娜麗莎﹝Mona Lisa﹞
1503 ~ 1506 年
油彩‧畫板,77 x 53 公分
羅浮宮,巴黎﹝Paris﹞,法國
 

 西洋美術中最有名的畫作,恐怕就是《蒙娜麗莎》了。這幅以神祕氛圍的山岳風光為背景的佛羅倫斯女子肖像,可以說是肖像畫中的極品。

 十五世紀之前,在義大利畫肖像畫幾乎都是描繪側面,能表現出生命氣息的作品比較少,原因之一是受到羅馬錢幣上側面肖像畫的影響。最初會訂購肖像畫的人,只限於財力豐厚、地位崇高的階級,他們所要求的是要能彰顯個人權力的畫像,但是到了十五世紀的時候,肖像畫開始在富裕的商賈階層中普遍起來,這些新興的藝術贊助人比較不喜歡呆板而制式化的姿勢,而偏好能傳達畫中人個性的正面肖像畫。據說蒙娜麗莎是佛羅倫斯商人喬宮達〔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第二位妻子,當她 24 歲那年,喬宮達為她訂製了這幅畫像,因此,畫像有時又稱為《喬宮達》﹝La Gioconda﹞。

 《蒙娜麗莎》中的人物描繪手法可以說是自然主義的先驅,因此在繪畫史上具有轉捩點的重要地位。達文西運用了一種稱為「暈塗法」的技法,也就是將透明的油彩層層塗上,使底層色彩的明暗界線逐漸模糊,同時他也去掉礙眼的輪廓線,讓人物柔和的浮現出來。蒙娜麗莎的微笑永遠帶著一層柛秘的面紗,是因為她那微微翹起的嘴角左右不太平均,嘴唇的輪廓不清晰所致,加上暈塗法使光與影微妙的融合,成功地顯出獨特的效果。

 蒙娜麗莎的眼神非常的優美、溫柔,帶著股深不可測的意味看向前方。不過若仔細看收藏在羅浮宮的這幅畫,她既沒有睫毛,也沒有眉毛。這或許是因為考量到當時佛羅倫斯所流行剃眉的美容術,於是便將眉毛和睫毛都修掉了。她的右手輕輕地搭在左手上,姿勢十分優雅,也流露她平和、沉穩的心境。這個手臂和手的姿勢,使身體形成一個安定的三角形構圖,引導觀者的目光隨著她的周遭而轉動,益顯畫面的動態感。

 襯托蒙娜麗莎優雅姿態的背景,則是一片廣漠荒涼的山岳風景。畫這片風景的技法是「大氣透視法」,亦稱「空氣遠近法」,由於空氣具有密度,使物體離我們愈遠時,其輪廓也就愈模糊,色澤就愈趨於暗淡而帶藍色。在蒙娜麗莎身後的溪谷和山巒中,有正在蒸發的濕潤空氣,好似輕煙,隱隱籠罩著若隱若現而蒼茫的大地,而蒙娜麗莎和風景之間產生的立體感及其位置所具有真實的空間深度,在達文西細膩地掌握下,大自然似乎更具有神秘的力量。

 比起她面部精細地描繪,背景的筆觸就顯得輕快多了。達文西對偏好描繪散發神柲氣息而動人的自然景觀,因此在這幅畫中,除了中景部份蜿蜒的道路和橋樑之外,其餘則完全不像是真實世界的景緻。

more...
抱銀貂的女子﹝Lady with an Ermine﹞
1485 ~ 1490 年
油彩‧畫板,54 x 39 公分
札托里斯基博物館,克拉格﹝Cracow﹞,波蘭
 

 這幅精美肖像畫,描繪了氣質高貴沈靜的切奇莉亞.加勒蘭妮﹝Cecilia Gallerani﹞。

明暗的處理,是這幅肖像畫中最引人注目之處,光線和陰影襯托出切奇莉亞優雅的頭顱和柔美的面孔。達文西經常從理論上闡述照亮室內人臉的光線來源問題,在這幅畫中,達文西使用「明暗法」〔Chiaroscuro〕,即畫面中光線與陰影的對比,創造間接照明的幻覺。所謂間接照明,是使由牆壁或屏幕來反射光線,現在這種理論被認為非常現代化,與今天攝影家使用的方法不謀而合。

more...
維特魯威人﹝Vitruvian Man﹞
1492 年
墨水‧水彩‧畫紙,34.3 x 24.5 公分
學院畫廊, 威尼斯 ﹝Venice﹞,義大利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匠透過人的具體形象,反映出人類對於神祇的認識以及人類對於「人」的概念。其中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按照一位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所留下關於比例的學說,繪製出一個具完美比例的的人體圖像維特魯威人﹝Vitruvian Man﹞。將維特魯威人高度分成八個等分,兩手臂張開也可分成相同的八個等分,長寬共六十四個正方形的格子。如下圖所示,理想的人的頭部應為身高的八分之一,陰部應該位於身高的一半之處。

維特魯威這位古羅馬建築師和工程師維特魯威曾經寫下著名的《建築書》﹝De Architectura﹞,全書分為十卷,是現存最古老且最有影響的建築學專著。內容涉及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基本原理、建築構圖原理、西方古典建築型制、建築環境控制、建築材料、市政設施、建築師的培養等等。

more...
聖母、聖嬰和聖安娜
﹝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
1510 年
油彩‧畫板,168 x 130 公分
羅浮宮,巴黎﹝Paris﹞,法國
 

 達文西於1510年前夕回到佛羅倫斯後創作了這幅現藏於巴黎羅浮宮的畫。在 1507 ~ 1508 年之間,他曾以類似的主題在硬紙板上畫過一幅現收藏於倫敦國家畫廊的素描。為了豐富構圖,達文西在這幅畫中使人物的身姿在空間裡輕柔舒展地鬆開,並以籠罩在灰濛大氣中的重岩疊峰為背景。與任何傳統描繪聖母的畫相反,達文西安排瑪莉亞橫坐在她的母親聖安娜的腿上,充滿愛意地探身向前去扶持想要騎上小羊背上的愛兒,聖安娜則面露微笑地看著這情景。

more...
女子肖像﹝Portrait of Ginevra de' Benci﹞

1474 ~ 1476 年
油彩‧畫布,42 x 37 公分
國家藝廊,華盛頓﹝Washington DC﹞,美國

 

 吉內佛拉.班其〔Ginevra de' Benci〕是出現在達文西畫中的第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物。她的儀態莊重、神祕,令人難以捉摸或形容,但一旦見過,便會使人們縈繞於心,遐想聯篇。此肖像繪於 1474 年前後,班其時年十七歲,可能是為了紀念她的婚禮。肖像雖然很美,但給人一種侷促、不穩定的感覺。原因在於畫面從底部被截去很大一部分,因而改變了作品的比例,富有人情味的雙手也不見了。油畫失落的這部分從此再沒有找到,但溫莎堡皇家圖書館藏有一幅雙手的出色素描,據認定應為肖像的習作,這就使得油畫的殘缺不全更使人痛心。

 達文西熟練許多技法,其中「明暗法」〔Chiaroscuro〕,即畫面中光線與陰影的對比,是達文西全部作品中的主要特點。他的作品往往把明亮的主體置於巧妙安排的陰暗背景下,產生一種神祕的質感和深度。他特別重視面部的陰影,借助了「暈塗法」〔sfumato〕讓色域漸次溶合,其手法的圓熟洗鍊,使人幾乎難以察覺有任何線條摻雜其中。他對光線和氛圍的喜愛,尤其見之於他的女人肖像畫中。

 他畫出明亮的光線和清晰的輪廓,隨後他使背景的陰影逐漸沒入肖像的頭部,把人物和背景聯繫在一起。在一些肖像畫中,如《聖母、聖嬰和聖安妮》〔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蒙娜麗莎》〔Mona Lisa〕及《抱銀貂的女子》〔Lady with an Ermine〕等,都可以看到這一技法。

more...
岩間聖母﹝Madonna of the Rocks﹞
1495 ~ 1508 年
油彩‧畫板,190 x 120 公分
國家畫廊,倫敦﹝London﹞,英國
 

 與英國國家畫廊所收藏的《在岩洞中的聖母》這幅畫相似,另有一幅較早期的版本現藏於羅浮宮中。這幅畫中有一處多水而涼爽的野外,幼時的施洗者約翰在聖母的披風蔽蔭之下向幼兒的基督禮拜,右邊的天使表明了上天對耶穌的呵護。由於現藏於羅浮宮中的版本中,不易分辨兩位幼兒,所以在英國國家畫廊的這個版本中,達文西在植物上頭加了可辨識身分用的十字杖,以區分出聖約翰和基督這兩位幼兒。

more...
聖母子、聖安娜和施洗者約翰
1507 ~ 1508 年
炭筆‧粉筆‧畫紙,141.5 x 106 公分
英國英格蘭倫敦市國家畫廊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這份素描稿上畫著聖母和她的母親聖安娜,聖安娜的膝上坐著聖母,聖母懷中抱著幼兒基督,幼兒基督斜著身體用左手撫摸幼時施洗者約翰的下巴,並且台起右手予以祝福。

 為了防止素描上面粉筆的色彩與炭粉褪色,展示時必須將光線減弱,然而在將光線減弱的情形下,也為此畫營造出虔誠的氣氛來。達文西將這幅畫中四位人物刻畫成一副心靈渾然交流的樣子,並賦予他們神學上的重要意義與濃烈的人類情緒。祂們的臉上都洋溢著分享的眼神與內省的笑容,這種笑容就是達文西筆畫下聞名於世的謎樣神情。

more...
施洗者聖約翰
1513 - 16 年
油彩.畫板 Oil on panel,69 x 57 cm
法國巴黎羅浮宮 Musee du Louvre, Paris
 

 《施洗者聖約翰》是義大利畫家李奧納多·達·文西的畫板油畫,作於1513年—1516年間,畫面顯示《聖經》中施洗者聖約翰。現藏於法國巴黎羅浮宮。

more...
柏諾瓦的聖母﹝Madonna Benois﹞
1478 年
油彩‧畫布,50 x 32 公分
艾米塔吉博物館,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俄羅斯
 

 在《柏諾瓦的聖母》這幅畫中,畫家利用頂端的兩扇圓拱的窗戶設計,將觀賞者的注意力引導到坐在板凳上的聖母瑪莉亞與聖嬰耶穌。位於中央偏左位置的聖母將沒穿衣服的聖嬰抱在懷裡;她一手扶著祂,一手則拿著一朵花。聖嬰右手探出想要拿花,同時伸長另一隻手抓住母親。於是,玩弄花朵這個動作構成了整幅畫的主題,而畫面垂直的中心軸不偏不倚正好通過三隻手和緩交錯的地方,成為全畫的中心點。

 瑪莉亞穿著一身精緻飄拂的藍袍外加紅裙與露出的紅袖;她在胸前別了一只胸針,將蓬鬆的卷髮精心地編成辮子。在這幅畫中聖母與聖嬰之間的顧盼與姿態盡溶於畫的內在世界中,其所散發出的親密感與同質性很難讓觀賞者將注意力從祂們身上移開。

more...
聖告圖﹝The Annunciation﹞
1472 ~ 1475 年
油彩‧畫布,98 x 217 公分
烏菲茲美術館 ,佛羅倫斯﹝Florence﹞,義大利
 
 

 這幅《聖告圖》在傳統上一直被視為吉爾蘭達﹝Domenico Ghirlandaio﹞的作品,直到1869年才經過討論考證,才認為是達文西年輕的時候,在 1472 ~ 1475 年之間所創作的。畫面描述天使長加百列﹝Gabriel﹞來告知童女瑪莉亞﹝Maria﹞,她已獲選受胎,生子耶穌,即主所預言的救世主。瑪莉亞平靜地接受加百利的報訊成為這幅作品的基調,畫面因而顯得安謐而濃郁。矮牆把油畫布一分為二,形成兩個水平橫帶。在矮牆上,樹叢在畫面中央斷開,顯露出矇矓的遠景,與樹木的暗影相對照,此處靜止的樹木之深色輪廓和迷濛的遠景,也加強了這一基調。

 這幅畫以遠近法所展現的畫面結構是很清楚的。消失點位於巍莪山丘旁邊,匯集了由右方石牆、窗子、石棺上部的輪廓所形成之許多消失線,以及左方欄杆開口上的一條消失線。畫面結構亦不對稱,右側安置聖母的空間是金字塔造形,並且經由矮牆向左延伸,彼處的矮牆並非用來分離內院與背景,而是用來連接它們。閱讀台的台座所用之石棺係採用當時佛羅倫斯派雕刻家韋羅基奧﹝Andrea del Verrocchio﹞作品中常見的形式,然其雕刻的堅實性又因為獸形足和葉狀漩渦的生動扭曲而被淡化。

 長期以來,受胎告知,始終是畫家喜愛的主題,拿達文西的作品同前人的作品作一比較,可以看到一些突出的特點,正是這些特點使他的作品不同凡俗。傳統風格的聖母形象是冷漠而虛假,其他人物相對於風景則是呆板,只具平面感,所有這些問題在達文西的話中都通通消失了。

more...
賢士來朝﹝Adoration of the Magi﹞
1481 ~ 1482 年
未完成的畫稿,246 x 243 公分
烏菲茲美術館 ,佛羅倫斯﹝Florence﹞,義大利
 

 達文西和同時代的畫家李比﹝Fra Filippo Lippi﹞、波提且利﹝Sandro Botticelli﹞都曾以以《賢士來朝》﹝Adoration of the Magi﹞同樣的題材作畫這一幅畫,然而,達文西的構想不同於前兩者是他要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甚至是構圖也不同於前兩者。從背景的取材來看,畫家沒有用傳統的房舍或是馬廄作為故事背景,而是改以右側雄偉的廊、柱、台階等建築物和前方寬廣原野上希律王的兵馬,這種改變打破了中世紀以來對於《聖經》詮釋的環境概念。再者,畫家又把前景人物與後景的兵馬騷動藉由一株枝葉茂密的樹木隔開,將和平與戰爭兩個環境兜在一起,形成強烈而鮮明的戲劇性對比。這幅作品的構圖結合了十五世紀後期的繪畫開創了一種造型的典範,將景深表現成金字塔形,不但緊湊且有韻動感。

 達文西留下許多素描,都流傳至今,但是這幅畫卻始終未完成。這幅未完成的畫始作於 1481 年 3 月,當時,達文西答應在兩年內向聖度納多修道院﹝Augustinian convent of San Donato﹞ 交出一幅朝聖圖。但因為他在 1482 年動身前往米蘭,因而沒有完成它。

more...
 ※以上資料來源:視覺素養學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