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人而言,沙漠中的金字塔和駱駝商隊、法老王的木乃伊、電影裡的冒險尋寶故事,以及漫畫「尼羅河的女兒」,就是所有對埃及的印象。而對大部分埃及人而言,土地面積雖然有1百萬平方公里廣闊,但是他們心目中的埃及卻只有在尼羅河谷地的肥沃土地上,而圍繞著的阿拉伯沙漠和利比亞沙漠,是如此的無邊無際..... 這個曾被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形容為「尼羅河禮物」的國度,充滿著許多神秘幻想。
上自法老時代,經過希羅時代、基督教及回教時期,遺留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古蹟,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觀光客。但事實上這些金字塔、神殿、古墓、修道院以及清真寺只是埃及吸引力的一部分。 一提到埃及,大家第一個就聯想到金字塔,它們見證了古埃及的國力以及發達的科學。即使是幾千年後的今天,金字塔無疑仍是世界上最吸引人的觀光景點之一。
邂逅老舊參雜的開羅市區,對外國觀光客來說,是最吸引人的。在這個城市裡,古代和現代交織在一起,處處令人屏息而驚喜,是其他古老城市所比不上的。 從路克索 (Luxor) 南方一直到阿布辛比(Abu Simbel)一帶,有許多法老王時代的遺蹟,是最不容錯過的景點。由路克索神殿俯瞰,令人嘆為觀止。
尼羅河西岸的古蹟有國王谷、剛開放的納法塔利王(Nefertari)之墓以及驚人的哈特夏普蘇特神殿(Temple of Hatshepsut)…等,非常值得多留幾天,慢慢欣賞。 而對大城市和古蹟沒有興趣的人,一定會被紅海的海景所吸引。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埃及的歷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3100年出現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11世紀至前7世紀,斷斷續續被亞述、波斯、馬其頓和羅馬帝國征服。公元4—7世紀併入東羅馬帝國。公元7世紀中期,阿拉伯人入侵,建立阿拉伯帝國。1249年開始由馬木魯克軍團指揮官統治。1517年被土耳其人征服。成為奧斯曼帝國的行省。1798年~1801年一度被拿破崙佔領。1882年被英國軍隊佔領。1914年埃及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922年2月28日,英國被迫承認埃及獨立,但仍保留對埃國防、外交、少數民族等權,埃及當局仍然是英國控制下的傀儡王朝,按英埃政府間協議英國可以隨時為了保護英國在埃及利益對埃及出兵。
1952年,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法魯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導委員會」,掌握國家政權,獲得真正獨立。1953年6月18日廢除帝制,成立共和國。1954年,英國被迫同意分批從埃及撤軍,直到1956年英軍才全部撤出埃及,但仍然保持對蘇伊士運河區的事實治權。1956年,納賽爾將蘇伊士運河收為國有,引發第二次中東戰爭,英國與法國、以色列組成聯軍,突擊控制了西奈半島與蘇伊士運河區,圍殲了多支埃及軍隊,並對埃及的多座大城市展開戰略轟炸以震懾埃及軍民。埃及被炸毀民房1萬多棟,炸死1000多人,受傷20 000多人。英國保守黨首相安東尼·艾登在發起第二次中東戰爭之前並未徵得美國同意,艾登首相對於英國主管外交事務的國務大臣安東尼·納丁提交的建議以外交手段解決與埃及問題的備忘錄做出的反應是:「你那份備忘錄上都是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孤立納賽爾,還有這個『中立』納賽爾,這都是些什麼胡話?我要打倒他,你明白嗎?我要除掉他……我才不管埃及會不會出現混亂。」[1]戰後埃及奠定它在中東的領導地位中心;英國上下也認清了現實國力,宣布「從蘇伊士運河以東撤退」,放棄對新加坡、馬來亞、科威特、巴林、肯亞、坦尚尼亞等地的殖民統治。
1958年2月,埃及與敘利亞合併,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61年9月,敘利亞脫離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埃及失去西奈半島。1970年,納賽爾去世,由沙達特繼任總統。1971年9月,改國名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1978年,埃及與以色列簽訂和平條約。1981年,沙達特遭刺殺身亡,由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繼任總統。1982年取回西奈半島的主權。
2011年發生茉莉花革命,阿拉伯世界多國發生社會動蕩,「爭民主、反獨裁、反腐敗」的反政府示威風起雲湧。埃及成為這台大戲中重要一幕,運動導致執政三十年的穆巴拉克總統黯然下台,並由軍方掌握國家過渡政權。2012年6月,民選總統穆罕默德·穆爾西上台,一年後他被軍方罷職,後引發穆兄會支持者的持續示威抗議和嚴重流血衝突事件,埃及社會也面臨著嚴重的分裂和對立局面[2]。
埃及面積有1,001,450平方公里,疆域橫跨亞、非兩洲,當中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另外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部。埃及有著獨特的地緣位置:在陸路上,它連接亞、非兩洲;在海路上,透過蘇伊士運河及紅海亦連接了地中海及印度洋。所以有歷史紀錄以來,埃及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現時埃及的西面與利比亞為鄰,南與蘇丹交界,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臨地中海。
埃及全境有95%為沙漠。最高峰凱瑟琳山海拔2,629米。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從南到北流貫全境,境內長1350公里,兩岸形成寬約3—16公里的狹長河谷,並在首都開羅以北形成2.4萬平方公里的三角洲。這兩岸的河谷及三角洲地帶,雖然只佔埃及全國總面積的4%,但卻是埃及99%的人口聚居所在。蘇伊士運河是連接亞、非、歐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和提姆薩赫湖,以及亞斯文高壩形成的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納賽爾水庫(5000平方公里)。
全境乾燥少雨。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地中海型氣候,1月平均氣溫12℃,7月26℃;年平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餘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沙漠地區氣溫可達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毫米。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飛沙走石,使農作物受害。
埃及的面積雖有一百萬方公里,但境內絕大部分均為黃沙無垠的沙漠,只寬約十六公里的尼羅河谷及開羅以下的三角洲 ,才是一條綠帶,其面積約為33700平方公里。僅為其總面積的三十分之一,但在此狹窄的綠帶上,卻居住了埃及百分之九十的人口,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西諺所說:「尼羅河上午乾涸,埃及下午死亡」,確系實情。綠帶上每方哩有人口二千人以上,十分稠密。所有埃及的重要城市,均沿尼羅河分布。只有蘇伊士運河區為一例外。開羅以北,稱為下埃及(Lower Egypt),沿海有不少鹹水潟湖,如馬加特湖(Lake Maritt)、艾德庫湖(Lake Edku)、布如勒斯湖(Lake Burullus)及曼沙來湖(Lake Manzala)等,目前僅為沮洳湖泊之區,如仿荷蘭辦法,亦可能變為海埔地。英國著名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渲染了尼羅河一帶的綺麗風光。
尼羅河谷以西稱為西部沙漠約佔全埃面積的四分之三,西南角有阿亨基岩出露形成的吉夫基比爾(Gilf Kebir)高原,高約二千公尺,此再徑沙積的高原周圍僅有少數綠洲。沙漠北部有西瓦(Siwa)及卡塔拉(Qattara)石灰岩窪地,卡塔拉窪地低於海平面132公尺,內有鹹湖及沼澤,不能人居;由西瓦綠洲向南到吉夫基比爾高原間,有一大片沙礫及沙丘,稱為大沙海(Great Sand Sea),荒漠寂寂,不易通過。本區只有極少數的牧人居住在少數綠洲,以牲畜、穀物、菜蔬過自給自足式的主活,僅以少數的棗子及橄欖油向外交換日用工業品。埃及政府正在本區試鑽地下深水井,增加水源,以便容納大量人口,由尼羅河谷現已建有鐵路以通西瓦及卡爾加(Kharga)綠洲。
尼羅河谷以東的沙漠區,稱為東部沙漠,本區地形複雜,有由阿亨基岩出露所成的紅海高地,也有切割的石灰岩高原,本區一般高度約600~700公尺,但少數山峰可達2100公尺。如沙葉布山(Gebel Shayeb)高達2380公尺。臨時性的河流自山區分向紅海及尼羅河谷入注,將山區切割成峽谷。本區因有山嶺關係,故水源情況較西沙漠區為佳,埃及牧人亦樂於在本區放牧。由於磷石及石油的開發,近年本區又形成一些礦鎮。
蘇伊士運河以東的一塊半島稱為西奈半島。西奈半島是一片多山的高原,北部為石灰岩高原,中南部為艾格馬(Egma)高原,高一千六百餘公尺,最高的凱瑟琳山高2629公尺,亦為全埃及的最高山。此山由火成岩及變質岩組成,呈現紅色。西奈半島西為蘇伊士海,東為阿卡巴灣,兩灣皆由斷層陷落所形成,阿卡巴灣曾於1967年被埃及短期封鎖,為當年六月以阿第二次戰爭的導火線,六天戰役結束,西奈半島全境被以色列軍攻佔。1982年埃及取回主權。
西奈半島亦為乾燥的沙漠區,北部年雨量約百餘公釐,南部尖端只有六十公釐左右。除牧人外,半島西部的烏木包格馬(Um Bogma)有錳礦,蘇爾、阿爾等地有油田,為埃及利源所在。
埃及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大多數國民亦視作母語;科普特語(由古埃及語演變而來)在埃及的科普特人基督教堂中使用。另外,英語及法語在大城市及旅遊區通用。
原始的埃及語在17世紀前就已經不再使用於日常生活,現今埃及語的地位已被阿拉伯語取代。
埃及國內現代化程度頗高,有大量的外國企業投資,每年平均以4.5%至6%增長,但2010-2011年度只得2.6%增長,2010年人均GDP(購買力平價)為6539[14] 美元,但貧富懸殊問題十分嚴重,很多的經濟活動對國民的生活改善不足,所以國民的生活仍然很差。全國有40%(2007年埃及總人口約8290萬)的國民,每月的收入只有約六十至六十五美元的水平,部分人更依賴食物補助,情況大大影響埃及經濟,亦是2011年埃及革命的導火線之一。
埃及的耕地面積占總面積的2.92%,[15] 在氣溫的條件下,埃及農田可以一年兩穫。但是由於灌溉水源及地力(化學肥料少)的不足,主要施行二年三穫制。並採行輪種方式。一般的情形為前一年的十一月至翌年五月為乾季,種植耐旱的小麥、大麥,埃及品種苜蓿(Bersim)、豆類或洋蔥;六月至七月休耕,七月至十一月種植玉米,十二月至三月或使農田休耕或種苜蓿;第二年的四月至十月種植棉花為主,上埃及區亦種甘蔗者,三角洲區或種稻米。故在二十四個月中,農田僅休息4~6個月。埃及對於農田的利用,可說已甚充分。另一種的輪種方式:首年四月到十月種棉花,十一月到第二年的四月種小麥,五月到十一月種玉米,十一月到第三年的三月種苜蓿,在這種情況下,必需施用大量的化學肥料。才能維持高產量。
石油為埃及礦產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石油產地原在紅海西岸,有蓋裡布(Ras Gharib)、洪加達(Hurghada)兩油田,但此區產量逐漸減少,新油田在西奈半島,有蘇爾、阿爾、貝蘭(BalaeenI)等地。西奈石油中多硫質,故須作去硫處埋,再行裂煉。 磷石主產於紅海西岸,以奎沙爾(Quseir)為中心;錳礦產於西奈半島西部;鐵砂主產在巴哈里亞(Bahariya)綠洲,為含鐵成分50%的赤鐵礦。
埃及旅遊資源豐富,原因是擁有長久的歷史,和神秘的文化,在2009年和2010年,埃及超越沙烏地阿拉伯成為中東地區(不含以色列)最多旅客到訪的國家,旅遊業為國家帶來巨額收入,成為國家經濟支柱之一。
開羅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埃及博物館(又稱開羅國家博物館)是了解埃及歷史的地方。館內設50多個陳列室,館藏文物共30萬件,卻只夠陳列出6.3萬件。埃及政府正在籌劃在吉薩大金字塔地區建立大埃及博物館,以便更好地方便遊客參觀瀏覽。
伊斯蘭開羅完好保存了中世紀開羅的城市和街道,因此被選為世界文化遺產。其中,哈利利市場是非常受歡迎的旅遊集市。 這裡保存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清真寺,最著名的有: 伊本圖倫清真寺 蘇丹哈桑清真寺 戈里清真寺 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位於薩拉丁城堡內 愛資哈爾清真寺 首都開羅也被稱為「老開羅」,歷史可以追溯到希臘羅馬時期,是開羅最古老的城區。
相關連結:
維基百科:埃及
埃及官方旅遊局:埃及官方旅遊局
埃及中文旅遊局:埃及中文旅遊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