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註 1](希伯來語:יְרוּשָׁלַיִם 關於這個音頻文件 (audio)(說明·資訊),拉丁化:Yerushaláyim;阿拉伯語:القُدس 關於這個音頻文件 (audio)(說明·資訊),拉丁化:al-Quds,漢化:古德斯;英語:Jerusalem)位於巴勒斯坦中部,介於地中海與死海之間。 耶路撒冷同時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亞伯拉罕宗教(或稱「三大天啟宗教」)的聖地。自從前10世紀,所羅門聖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聖的城市[1],昔日聖殿的遺蹟西牆,仍是猶太教最神聖的所在。基督徒也相當重視耶路撒冷,因為根據《聖經》記載,耶穌在這裡受難、埋葬、復活、升天。伊斯蘭教亦將耶路撒冷列為麥加、麥地那之後的第三聖地,以紀念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2],並在聖殿山上建造了2座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和圓頂清真寺來紀念這一事件。
1980年,以色列立法認定耶路撒冷是該國「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3]。但是,大多數國家不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認為該市的最終地位尚未確定,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雙方談判決定。多數國家都將大使館設在特拉維夫[4][5]。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布耶路撒冷將是巴勒斯坦國的首都。因此,今天耶路撒冷仍然是巴以衝突的中心。以色列現行政區劃上設耶路撒冷區,面積652平方公里,只有一個分區,即耶路撒冷分區。
2006年,耶路撒冷的面積為126平方公里,人口724,000人,這兩項指標均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各城市之首
今天的耶路撒冷,是一個對比強烈的城市,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社會不同階層,同處一城;城市的東西兩部分截然不同,發展水平懸殊。老城雅法門以西的西耶路撒冷(1967年以前屬於以色列的市區)是現代以色列的核心地帶(如果再繼續向西數十公里,就是以特拉維夫為中心的「但」沿海大都市區),而老城及其東、北、南三面的東耶路撒冷(1967年後以色列佔領的爭議區域)則以巴勒斯坦人為主。最特別的地方是面積只有1平方公里,被一圈城牆所圍繞的耶路撒冷老城[9],其中又分為4個宗教與種族聚居區:猶太區、基督徒區、亞美尼亞區和穆斯林區。耶路撒冷最重要的也引起重大爭議的宗教聖地,均位於此處:猶太教的西牆和聖殿山、穆斯林的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聖墓教堂和苦路。
耶路撒冷名稱的來源尚無法確定。在希伯來語中,Yerushalaim這個名字可以理解為yerusha(遺產)和shalom(和平)的合成詞。[10][11][12] 另一個比較普遍的解釋是它將《聖經》裡兩個城市的名字結合在一起:耶布斯(Jebus)和撒冷(Salem,意「和平」)。耶布斯是希伯來人來到當地之前,迦南人為該城所起的名字;而撒冷這個地名出現在《創世紀》14章,是大祭司麥基洗德的住處,他為來到這裡的亞伯拉罕祝福[13]。
在阿拉伯語中,耶路撒冷的名稱是القدس或بيت المقدس。قدس的意思是聖地,在詞前[14] 加冠詞ال成為القدس,特指聖城耶路撒冷。同樣的,بيت意為房屋、住宅,المقدس意為神聖的(人)、聖潔的(人),兩詞合起來組成بيت المقدس則特指聖城耶路撒冷,字面意思也是聖人之家即聖地。[15]。
考古發現顯示,今天的耶路撒冷的開發可以追溯到西元前第四千年[16] 關於該市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前19世紀的埃及詛咒禱文和前14世紀的阿馬爾奈文書[17][18]。
大約在西元前1000年,大衛王率領以色列人征服了該城,向南擴建了城市並定都於此,更改成今天的名稱「Yerushalayim(耶路撒拉冷)」[19][20][21]。他將約櫃遷到耶路撒冷並為約櫃建立會幕,還想進一步建造聖殿,卻被耶和華的先知拿單所阻止[22]。
聖殿時期
大約在西元前1000年,大衛王率領以色列人征服了該城,向南擴建了城市並定都於此,更改成今天的名稱「Yerushalayim(耶路撒拉冷)」[19][20][21]。他將約櫃遷到耶路撒冷並為約櫃建立會幕,還想進一步建造聖殿,卻被耶和華的先知拿單所阻止[22]。
此後的400年(直到前586年所羅門聖殿被毀)被稱為第一聖殿時期[25],這一時期開始於所羅門去世(前930年),北方10個支派分裂出去,成立了以色列王國(首都位於撒馬利亞)。在大衛和所羅門後裔的統治下,而耶路撒冷仍然是南方猶大王國的京城,長達300多年[26]。前722年,亞述征服了北方的以色列王國。前607年,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耶路撒冷,年輕的國王約雅斤和大多數貴族均被擄到巴比倫囚禁。在西底家的領導下,耶路撒冷反抗巴比倫的佔領,前588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率領大軍圍攻耶路撒冷。18個月後,巴比倫軍隊佔領並摧毀這座城市,城牆被毀,聖殿被焚,聖殿中大批的金銀器皿則被帶到巴比倫[26]。尼布甲尼撒俘獲了西底家,在他眼前殺了他的眾子,並且剜了西底家的眼睛,用銅鏈鎖著帶到巴比倫[27]。
前538年,巴比倫之囚70年後,波斯帝國居魯士大帝滅亡巴比倫,允許猶太人回到猶太地重建耶路撒冷聖殿,聖殿重建工程在前515年3月(大流士一世在位第六年),也就是第一聖殿被毀70年後完成[28]。接著尼希米又重新修建耶路撒冷城牆,使城市又恢復了繁榮[29][30][31]。此後600年間,猶太地先後是波斯、希臘和羅馬的一個省份,耶路撒冷則是猶太省的首府。在羅馬統治的前期,曾委任代理王大希律王進行統治,大希律王在位時擴建了聖殿[23]。公元6年,猶太地直接歸屬羅馬統治[32]。
66年,一次反抗羅馬的起義失敗後,羅馬軍隊圍困耶路撒冷,但是很快撤軍。猶太人本以為危機已經過去,不想公元70年,提多將軍率領的羅馬大軍再次圍困耶路撒冷達4個月25天之久,羅馬軍隊利用先進的裝備和攻城設施系統地拆除了城牆,入城後拆毀了聖殿(只剩下部分牆基,即西牆)。由於正值猶太人的一個大型節日,城內糧食很快消耗殆盡,甚至出現人吃人的現象,圍困其間有大約110萬人喪生,97000猶太人被俘虜,很多被賣到埃及成為奴隸。到大約130年耶路撒冷沒有人居住,之後羅馬皇帝哈德良重建耶路撒冷城,但是作為懲罰措施,下令在希伯來曆埃波月九日,即耶路撒冷遭巴比倫和羅馬軍兵兩次攻陷的周年記念日(恰巧是同一日),將耶路撒冷徹底剷平,在原址新建羅馬城市愛利亞加比多連(Aelia Capitolina),聖殿山上另建羅馬神廟;同時將所有猶太人趕出巴勒斯坦,禁止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居住。400年間,猶太人不准進入耶路撒冷。
中世紀時期
此後的5個世紀中,該市一直在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的統治之下。4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控制該市期間,耶路撒冷變成了一個天主教中心,建造了聖墓教堂。當時,雖然仍然禁止猶太人居住耶路撒冷,但他們已經開始在每年的埃波月九日來到西牆前哭泣[33]。在羅馬帝國分裂後的拜占庭帝國統治下,這座城市在天主教勢力中得到了很好的保護。當時在宗教方面相對寬容,從5世紀開始,猶太人重新被允許住在耶路撒冷。
638年,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征服目標就是耶路撒冷。在691年,阿拉伯哈里發阿布杜勒·馬里克在登霄石,即聖殿山聖殿的原址上建造了圓頂清真寺(薩赫拉清真寺)[34]。傳說在這個地方亞伯拉罕準備以他的兒子作奉獻祭,《聖經》上記載他奉獻的是小兒子以撒(一譯「易司哈格」),穆斯林認為他奉獻的是大兒子伊希梅爾(一譯「以實瑪利」或「依市瑪耳」)。三個世紀後他們又在這裡建造了阿克薩清真寺。在穆斯林統治初期,在宗教上比較寬容,住在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和猶太人在繳納人頭稅後,可以獲得自治權[35]。但1010年,埃及的法蒂瑪王朝哈里發哈基姆下令摧毀耶路撒冷所有的基督教堂和猶太會堂。
1099年,第一次十字軍包圍了耶路撒冷,一個多月後的7月15日,耶路撒冷被十字軍攻佔。十字軍進城後,屠殺了城內大多數穆斯林和猶太人。1109年,十字軍在這裡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穆斯林不准入城。1173年,一個來到耶路撒冷的人寫說,耶路撒冷是一座小城市,充滿了東正教教徒、亞美尼亞人、希臘人和喬治亞人,只有200名猶太人住在城市的一角。
1187年,埃及穆斯林蘇丹薩拉丁又重新佔領了耶路撒冷[36]。1219年,大馬士革的蘇丹下令將城牆銷毀。 1228年-1229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組織了第六次十字軍東征,通過與埃及簽定條約,重新得到耶路撒冷。1239年,他開始重建城牆,但不久它們又被拆毀。1243年,基督徒再次佔領耶路撒冷,又重建城牆。 1244年,被蒙古亡國的花剌子模在逃亡途中佔領耶路撒冷[37],1247年,花剌子模被埃及人驅逐。1248年—1254年,教宗英諾森四世發動第七次十字軍,但無法奪回耶路撒冷。 1260年,埃及奴隸騎兵馬木魯克奪取耶路撒冷,該城的猶太人不得不逃到周圍的村莊避難。1291年耶路撒冷王國的最後一個據點阿卡城被馬木留克人攻陷,耶路撒冷王國不復存在。
鄂圖曼帝國時期
1517年,鄂圖曼帝國佔領耶路撒冷,他們控制該城市直到20世紀[36],這時耶路撒冷重新開始繁榮,城牆和老城也被重建,城內任何宗教都可以存在,但鄂圖曼帝國後來的無能統治機構使耶路撒冷的經濟陷入了緩慢的衰退。到18世紀60年代,耶路撒冷的面積只有1平方公里,但已經擁擠不堪。居民開始在城牆外建新城。俄羅斯東正教會在城門外建造了一幢大樓。首先開始在城外建造的當地居民是猶太人。其他人模仿他們的榜樣開始在城外西部和北部建造新的居民區。最後,這些居民區不斷擴大,連接到一起,成為新城。
近代
19世紀初,耶路撒冷只有不足8000人口,但依然是一個對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很重要的城市。城市居民分四個部分:猶太人、基督徒、穆斯林和亞美尼亞人。猶太人主要住在哭牆上方的山坡上(東南),基督徒主要住在聖墓教堂附近(西北),穆斯林主要住在聖殿山附近(東北),亞美尼亞人主要住在西南。雖然這個分化並不絕對,但後來它是英國管理時期(1917年至1948年)將城市分為四個區的基礎。各大宗教內部又包括了許多教派,比如聖墓教堂同時歸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亞美尼亞教會、埃及教會和衣索比亞教會使用,各教派之間互相衝突,以至於聖壇的鑰匙要交給一個「中立的」伊斯蘭家庭保管。
19世紀,耶路撒冷發生了一些對這座城市產生了長期影響的變化,它們的影響一直延伸到今天,而且是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對耶路撒冷爭執的根本。首先是從沙皇俄國、東歐和中東,不斷有猶太人為逃避宗教迫害而移居這裡,這改變了城市內人群的分配比例。最早的移民是極端正統派的猶太人,其中有一些是老人,他們回到這裡,準備死後安葬在橄欖山上;另一些是年輕的學生,他們隨同家庭到這裡來,等待救世主的來臨。與此同時,趁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歐洲殖民國家開始將它們的影響伸向耶路撒冷。這也是一個基督教復甦的時期,許多基督教派派傳教士來到耶路撒冷來轉化穆斯林和猶太人,他們相信這可以加速耶穌再次降臨人間。最後,歐洲殖民主義與宗教熱誠也引起了考古學家對《聖經》中所描述的地區,尤其是對耶路撒冷發生興趣。一些考古隊做了一些很引人矚目的發現,這就更加引起了人們對耶路撒冷的興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的1917年,英軍中東總司令艾倫比(Edmund Allenby)將軍向土耳其發動總攻,取得耶路撒冷戰役的勝利,佔領了該城[38]。當1917年12月11日英軍佔領耶路撒冷時,新城已經形成一片錯綜複雜的居民區群,每個居民區有一個不同的種族構成。在英國統治下,這個發展繼續下去,最後,老城區演變為一個貧窮的老居民區。英國人規定耶路撒冷的建築外表必須是沙岩做成的,來保護城市原貌。
1922年國際聯盟批准貝爾福宣言,委託英國託管巴勒斯坦,並幫助在該地區建立一個猶太國家[39]。託管時期該市西部和北部建起了新的花園郊區[40][41],並且建立了高等教育機構,如希伯來大學創建於1925年[42]。
隨著猶太移民的增加,他們和阿拉伯人的衝突也逐漸升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1939年,英國公布了巴勒斯坦白皮書停止猶太人的移民,限制猶太人購買阿拉伯人的土地,準備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給一個阿拉伯人占多數的當地政府,猶太人可在該政府管轄下高度自治。但是到戰後,由於從德國集中營里解放出來的幾十萬猶太囚徒偷渡來到巴勒斯坦的壓力增加,英國既無法妥善處理阿以矛盾,而拒絕接受猶太人大屠殺倖存者又遭到國際輿論的一致譴責,同時猶太人針對英國的暴力活動迅速升級,於是,在1947年2月15日,英國被迫宣布把巴勒斯坦問題轉交聯合國處理。在進行調查以後,11月29日的聯合國大會辯論巴勒斯坦問題,以33票對13票通過了分立建國方案,對於耶路撒冷,則計劃成立一個聯合國管理下的特別國際政權,即不屬於猶太人國家也不屬於阿拉伯人國家的一部分[43],不過這個計劃從未實現。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時,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戰爭結束時,耶路撒冷西部被新成立的以色列國佔領,而東耶路撒冷(包括老城和西岸)被外約旦(今約旦)佔領。除英國和巴基斯坦外,其他國家都沒有承認約旦對耶路撒冷東部和西岸的佔領。1949年,以色列和約旦簽訂停戰協定,劃定的停火線穿過耶路撒冷的市中心。此後直到1967年,東西耶路撒冷分別屬於約旦和以色列。1950年,以色列定都西耶路撒冷。
在1967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佔領耶路撒冷東部,立刻開始將整個城市歸入以色列的控制。它佔領了6.4平方公里的原約旦的耶路撒冷和64平方公里的西岸並將這塊地方改名為「東耶路撒冷」。被佔領地區的居民假如自願放棄他們的約旦國籍的話可以獲得以色列國籍,但大多數人沒有接受這個待遇。
1980年以色列國會制定了《基本法:耶路撒冷—以色列的首都》,確定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44],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布東耶路撒冷將成為未來巴勒斯坦國的首都
耶路撒冷的地理坐標是31°47′N 35°13′E ;位於猶大山地南部的高原,包括橄欖山和瞭望山。耶路撒冷舊城的海拔高度約為760米[47]。整個耶路撒冷周圍被山谷與乾涸的河床所包圍,只有北面不是十分明顯。 在耶路撒冷有3道明顯的山谷:汲淪谷、欣嫩子谷和泰羅普河谷,在耶路撒冷城南交叉。[48] 汲淪谷經過舊城以東,將橄欖山與城市隔開。欣嫩子谷在耶路撒冷的西面,在聖經末世論中是地獄的象徵。[49] 泰羅普河谷位於西北方,靠近今天大馬士革門的位置,向南-東南注入西羅亞池。今天,泰羅普河谷大部分已被過去數千年來山谷內堆積起來的碎片所掩藏[48]。 耶路撒冷的西面60公里就是特拉維夫和地中海[50],東面35公里是地球表面的最低點死海[51]。耶路撒冷 鄰近的城市有南面的伯利恆和拜特賈拉,東面的阿布迪斯和馬阿爾阿杜米姆(Ma'ale Adummim),西面的梅瓦塞萊特錫安(Mevaseret Zion,巴拉圭和玻利維亞使館所在地),北面的吉瓦特扎伊夫(Giv'at Ze'ev)。
耶路撒冷的緯度位於北回歸線以北,靠近地中海,與以色列大部分地區一樣,屬於地中海氣候。該市地處亞熱帶,在冬季也很溫暖,但降雪不算罕見,通常每年至少會降雪一次。一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平均高溫為12攝氏度(53華氏度),而一年中最熱的月份是七月和八月,平均高溫為29攝氏度(84華氏度)[52] 年平均降水量接近590毫米(23英寸),從5月到9月的夏季很少降水。。
影片分享
相關連結:
維基百科:耶路撒冷
官方網站:耶路撒冷
以色列官方英文旅遊網站:以色列官方英文旅遊網站
以色列官方中文旅遊網站:以色列官方中文旅遊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