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try-13.jpg)
開羅大城堡區
大城堡高高矗立在山頭,這座城堡又稱為「Al-Qala’a」,珍珠白的洋蔥頭清真寺非常醒目,幾乎從開羅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可見著大城堡的身影,它坐落在山丘頂,居高臨下。由於地勢高闊,大城堡四周遍布眺望開羅市容的的眺景點,加上噪音少、空間大,此處成了開羅市民最愛的休閒去處之一。
|
more... |
|
|
![](country-14.jpg)
伊本.圖倫清真寺
座清真寺是現有展現艾巴斯時期輝煌歷史的唯一建築,不同於後期清真寺大量運用石材的風氣,清真寺以伊拉克的撒馬拉(Samarra)的大清真寺為藍本,採用紅磚塗抹灰泥的素淨手法建造,佔地約3公頃的中庭,顯露不凡的氣派,四面環抱的柱廊密刻著可蘭經之經文,朝東的一面羅列著5排拱形柱廊,講壇及聖龕安置在其中。
|
more... |
|
|
![](country-01.jpg)
奎貝堡
早在1480年,奎貝堡就矗立在岬角護衛亞歷山卓城,它的外觀平凡無奇,出色的是所在位置,西元前3世紀,名列世界七大奇景的巨型燈塔就聳立在此處。
根據推斷,這座名留青史的燈塔高約122~135公尺,耗時15年修建,正方形的底層有上百間房供工作人員使用,第2層為八角樓,第3層為圓樓,最頂層架設燈架,燈火射程可達50公里。
|
more... |
|
|
![](country-02.jpg)
亞斯文
在現實層面,亞斯文算是埃及最富裕的地方,黃金、岩礦、象牙是這裡的特產,古埃及造神殿、建方尖碑、鑿雕像,都是由亞斯文供應上好的花崗岩,吉薩金字塔也是由亞斯文切割巨岩順著尼羅河送達到北方的工地。
在今天這個旅遊年代,亞斯文的一切幾乎都可化成商品,除卻阿布.辛貝這處招牌景點,宜人的氣候、狂野的沙漠、混血的努比亞文化、浪漫的尼羅河落日都成了亞斯文的著名景點。
|
more... |
|
|
![](country-03.jpg)
貴族陵墓
貴族墳墓矗立在尼羅河左岸北方的山丘上,在河畔看到山頂那凸出的一小塊建築,阿拉伯文的名字是(Qubbet el-Hawwa )係指「多風的墳墓」,從岩石裡鑿出來的墓地,從古王國時期到羅馬統治時期都有。
搭著渡船乘風橫渡尼羅河,高達180公尺的山丘就迎面擋來,由碼頭鋪陳的石階直達位於山腰及山頂的古墓,數量多達80多處,全屬古王國及中王國時期統治亞斯文地區的首長及政要,雖多數遺跡已傾圮,但少數保存完善的墓室珍貴的展現古埃及的裝飾藝術。
|
more... |
|
|
![](country-04.jpg)
費麗神殿
同樣是遭受建壩水淹的威脅,但與阿布.辛貝神殿相較,費麗神殿命運更加多舛。
早在1902年首度興建亞斯文水壩時,費麗神殿就遭受水淹,到了1932年,第3度擴建水壩時,費麗神殿所在的費麗島全部沉入水下,當時的遊客只能在船上俯瞰費麗神殿水下的模糊倩影。
1960年高壩興建作業啟動,這意味著費麗神殿將永沉水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是開始搶救工作。由於神殿已遭水淹,因此先在費麗島四周建起了一道封閉的圍堰,抽乾堰內河水後,再將45,000塊岩石切割拆除,移往300公尺外的阿基奇亞島(Agilkia Island)。
|
more... |
|
|
![](country-05.jpg)
阿布辛貝神殿
阿布辛貝享有與獅身人面、金字塔齊名的盛譽,但在19世紀之前,僅是一則掩埋在沙土中的傳說。
1813年3月,瑞士歷史學家柏克哈特(Johann Ludwig Burckhardt)首度揭開這項傳說密聞,4座深埋在沙中的巨型雕像揭露神殿所在。1817年,另一位探險家喬萬尼.巴蒂斯塔(Giovanni Battista Belzoni)清除了入口的沙土,沉睡了11個世紀的拉姆西斯二世終於被歐洲人所喚醒。
|
more... |
|
|
![](country-06.jpg)
納芙塔蒂神殿
與阿布辛貝神殿相鄰的小型神殿是拉姆西斯二世專為愛妻納芙塔蒂(Nefertari)所興建的,規模雖不大,但整體結構與阿布辛貝神殿相仿,4座拉姆西斯二世雕像及2座納芙塔蒂雕像嵌入正面斜壁。
神殿內由多柱廳、通廊、聖壇組成,多柱廳立有6根石柱,柱頭鑲雕女神哈特(Hathor)的頭像,四壁佈滿拉姆西斯二世及納芙塔蒂向哈特(Hathor)、麥特(Maat)、穆特(Mut)、塞蒂斯(Satis)、荷魯斯(Horus)、艾西斯(Isis)、卡努(Khnum)、克蘇(Khonsu)、陶哈特(Thoth)等諸神敬奉鮮花及燃香的情景。北牆及南牆浮雕著拉姆西斯二世和納芙塔蒂向哈特敬獻紙莎草,化為牛形的哈特女神乘船航行於紙莎草叢中,畫面精緻動人。
|
more... |
|
|
![](country-07.jpg)
吉薩金字塔區
西元前2千多年前,開羅南方的吉薩高原開始矗立一座座金字塔,因何而建,如何拔地而立,激發各地探險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科學家及藝術家永無止境的探索。
首座在吉薩高原矗立的胡夫金字塔號稱大金字塔,高達146.59公尺,耗費250萬塊巨石,手筆揮霍,隨後建造的考夫拉金字塔和孟卡拉金字塔體形漸次微縮,祖孫三代金字塔的四面均面對正東、正南、正西、正北,排列的方位費盡疑猜,唯一可確認的,是古埃及人在短促的期間發揮超乎理解的智慧,造出匪夷所思的大型建築物,其所展現的的自信和能力,令今人也難以超越。
|
more... |
|
|
![](country-08.jpg)
考夫拉金字塔
考夫拉王(Khafra)為胡夫之子,他所建造的金字塔比胡夫金字塔略小,但因坐落的地勢較高,且角度教大,因而乍看之下反比胡夫金字塔高大。在19世紀之前,人們深信考夫拉金字塔內未建墓室,直到1818年3月2日,義大利探險家貝索尼(Giovanni Belzoni)發現了塔內的密道及墓室,現今金字塔北面留有2道入口,離地約10公尺高的入口就是當年貝索尼所鑿開的洞口,另一道為供遊客進入的開口。
在現今3座金字塔中,只有考夫拉金字塔保有石灰岩原貌的原始塔頂,雖已斑駁,但可供後世想見金字塔原貌,而獨一無二的獅身人面像,更使考夫拉金字塔獨具無可取代的地位及知名度。
|
more... |
|
|
![](country-09.jpg)
孟卡拉金字塔
據傳,曼考王(Menkaure)逝世時金字塔尚未完工,繼位的夏塞斯卡夫(Shepseskaf)趕工興建,外層原擬舖設紅色花崗岩,僅完成一半就改舖石灰岩,現今金字塔底部外層還殘留原始加舖的的紅色花崗岩,且顯現倉促完工的樣貌。
孟卡拉金字塔的體積僅及胡夫金字塔的1/10,塔內的珍藏一直未遭盜賊覬覦,直至西元1837年,英國上校維塞(Richard Vyse)及工程師貝凌(John Perring)發現入口進入墓室,才打破維持了4500的寧靜。隔年,維塞將曼考王石棺裝船運往英國,但中途沉船,被迫離鄉的法老王最後沉入了深海底。
|
more... |
|
|
![](country-10.jpg)
孟菲斯博物館
根據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所描述,約在西元前3100年,埃及第一王朝的創始者曼尼斯(Menes)在一塊新生地建立了曼菲斯城。跨越整個古王國時期,曼菲斯是埃及的政治中心,即使是後來首都遷往了底比斯,曼菲斯依舊是經濟樞紐和宗教中心,敬奉著保護神彼特(Ptah)的華美神殿Hikuptah就矗立在這兒。
享盡風華的曼菲斯,現在已回歸於平凡,茂密的椰棗林、平廣的綠田、樸實的梅特拉希納村(Mit Rahina)圍繞著這處曾經不可一世的政經中心。今日吸引遊客到訪的焦點全都集中在藏在博物館內的拉美西斯二(Ramesses II)雕像。這座可能原本立於彼特神殿前的雕像膝蓋以下部位已毀壞,從頭部到膝蓋的長度為12˙88公尺,和阿布辛貝的巨型雕像相比,這座仰躺的石像顯得小巧很多,但細膩的雕工讓人讚嘆。
|
more... |
|
|
![](country-11.jpg)
獅身人面像
位於考夫拉金字塔正前方的獅身人面像,幾乎已成古埃及文明的代名詞,人們自認對之有深切的認識,事實上,這座身長74公尺、高20公尺的石像充滿了許多未解之謎。
依據過往的推論,獅身人面像並非是由人工堆砌石塊而成,而是以整座石灰岩小丘雕成,面容是根據考夫拉王的相貌刻造,蹲踞在金字塔前守護著皇家石棺。
有人認為是法老王形象具體化,這項說法是源自立於獅爪間的石碑,實際上這塊由圖斯摩西斯四世(Tuthmosis IV)所立的石碑已殘缺破損,碑上除載明他夢見獅身人面應允他,若清除堆積在獅身的沙土就助他登基為王一事外,有關「Khafra」這個名字浮雕殘損不全,不能證明碑上記載了考夫拉王任何事蹟。
|
more... |
|
|
![](country-12.jpg)
安奎沙克清真寺
安奎沙克(Shams al-Din Aqsunqur)是納席.穆罕默德的女婿,他建造的這座清真寺以別名「藍色清真寺」廣為人知。名氣大,但外觀樸素簡單,其他清真寺都計較排場,唯獨此清真寺素淨得驚人。
這座清真寺在眾多的清真寺之中脫穎而出,具有相當高知名度的理由是,外牆是由特殊的藍灰色大理石砌成,而內部也有彩色花磚,這種花磚是於1652年由敘利亞進口的,不過,外表已經非常殘破了,由於1992年一場大地震,現存的清真寺都遭受嚴重的破壞,有許多清真寺正歷經整修後才能與世人見面。
|
more... |
|
|
![](country-15.jpg)
阿玆哈清真寺
緊鄰著克汗卡利利市場(Khan Al-Khalili),形色匆匆的觀光客和虔誠的伊斯蘭教徒都一致崇拜仰視著它,事實上,阿玆哈清真寺從落成的那一日開始,就樹立了無與倫比的地位及權威。
它佔地將近600平方公尺的阿玆哈清真寺,為典型的廊柱式結構,四面方整的拱門柱廊環抱著中庭,聖堂位於列有5排立柱的主柱廊,形式和伊本․圖倫清真寺相仿。今日所見的規模是歷經多次擴建整修的結果,5座宣禮塔分屬於4個時期興造是最鮮明的證據。
|
more... |
|
|
![](country-16.jpg)
格哈利清真寺
位於阿茲哈大街旁的這座清真寺是為了紀念馬木路克時期倒數第二位蘇丹格哈利蘇丹(Qansuh al-Ghouri)而建的,後來戰敗,埃及被土耳其統治了281年。可以攀登上格哈利陵墓(Mausoleum of al-Ghouri)的塔樓,最高處可以俯望伊斯蘭區,清晨與黃昏是最佳的時段。
清真寺對面的格哈利陵墓每星期三、六晚上9點有免費的莎非舞表演,約長1.5小時,不過,由於觀光客非常多,通常7點就要進場,否則根本進不去。
|
more... |
|
|
![](country-17.jpg)
蘇丹哈山清真寺
鄰近大城堡的蘇丹.哈山清真寺是馬木路克(Mamluk)王朝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精品。此清真寺佔地廣達10,200平方公尺,採4座拱形大廳呈十字形環抱中庭的結構設計,4個角落各建有一座學院(Madrasa),最精采的部分是面朝聖地麥加的主廳聖堂,70條垂鍊與華美的聖龕、講壇構成一幅令人屏息的畫面。
當初為了建寺,哈山自國外進口多達27種大理石,雖然精鑲地板和銀絲大門都被後繼的統治者拆除他用,但留存的規模依然可觀。
|
more... |
|
|
![](country-18.jpg)
帝王谷
由目前的挖掘發現,帝王谷中的墓主是屬於第18~20王朝的法老王及權貴,首位安葬此地的法老王應是圖斯摩西斯一世(Tuthmosis I),造墓工程由特定的工匠執行,他們集中居住在Deir Al-Medina區域內,陵墓內部的設計一律是一道密布浮雕的長廊引領死者度過人生最後階段,通達地底深處的主墓室安葬,形式大致上可劃分為兩類,一類是長廊轉折數個彎道通往底層,另一類是陵墓長廊由入口筆直深入地底,第19~20王朝的法老王墓均屬此種形式。
|
more... |
|
|
![](country-19.jpg)
哈基蘇女王神殿
這是印和闐(Imhotep)逝世1200年之後,又一位天縱英才的建築師塞尼摩(Senemut)所創造的傑作。
這座為哈基蘇女王打造的靈殿,座落在危崖環伺的谷地中,兩道長闊的斜坡將3座平廣的柱廊建築串聯起來,整體造型簡單明快,卻顯露不可一世的魄力。
哈基蘇是埃及史上赫赫有名的女王,為了樹立權威,哈基蘇以男裝示人,她穿起法老王的纏腰布,並戴起假鬚,憑藉著驚人的意志力及侍臣的忠心建立起專屬的政權。她在位34年的功勳,全紀錄在這座神殿內,包括遠征到龐特(Punt)的壯舉。
|
more... |
|
|
![](country-20.jpg)
曼農石像
新王國時期的法老王一方面在隱密的山谷中打造陵墓,另一方面還在平原上廣建靈殿,為的是使靈魂能持續受到敬奉。哈基蘇女王、拉美西斯二世、三世的靈殿都留存至今,而這兩座矗立在路邊的傾圮石像,則是阿曼和闐三世(Amenhotep III)靈殿的遺址。
阿曼和闐三世的靈殿包含了3道塔門和1座主殿,傳說是以「金石築牆,銀磚舖地」,規模直追東岸的卡納克神殿,但因神殿坐落在離河岸不遠的平原上,終難敵河水氾濫的侵襲,遭受毀滅的命運。
|
more... |
|
|
![](country-21.jpg)
路克索神殿
路克索神殿堪稱是埃及神殿建築最佳範例,它最初的歷史雖應從哈基蘇女王談起,不過,因為哈基蘇所屬的傑作全部遭受毀損,因此,路克索神殿的建築史「只能」從三千多年前的阿曼和闐三世(Amenhotep III)說起,迄今所見的路克索神殿,泰半出自阿曼和闐三世之手,他的繼承人阿肯納頓(Akenaten)並未忠實的子承父業。
|
more... |
|
|
![](country-22.jpg)
卡納克阿蒙神殿
卡納克阿蒙神殿建築群所創下規模和成就既是空前,也是絕後,佔地逾100公頃。
神殿所在地古時稱Ipetisut,意為「精選之地」,這塊首選寶地獻給了至高無上的阿蒙神。位於卡納克中心的阿蒙神殿便是這般氣勢磅礡的誕生了,即便阿蒙神殿的南北面各擴建了Mut神殿及Montu神殿,但阿蒙神殿始終是權勢中心。
|
more... |
|
|
![](country-23.jpg)
亞比多斯神殿
看似荒涼的亞比多斯區域,緊繫著古埃及初始的原始信仰。
這處銜接今生與來世的聖地,現今僅存賽梭一世神殿(Temple of Sethos I)見證當年。賽梭一世當時面臨著倡導一神論的阿肯納頓(Akenaten)王朝剛結束的混亂局面,為鞏固民心,他在亞比多斯建造神殿,恢復膜拜阿蒙․雷(Amun-Ra)、歐西里斯(Osiris)、荷魯斯(Horus)、艾西斯(Isis)、彼特(Ptah)、雷․哈拉克提(Ra-Horakhty)等諸神的傳統信仰,殿內浮雕著諸神為賽梭一世加冕、賜予生命,重新強化法老王與神祇的親密關係。
|
more... |
|
|
![](country-24.jpg)
卡努神殿
艾斯納的卡努神殿是埃及最「年輕」的神殿之一,始建於托勒密王朝,羅馬皇帝克勞底俄斯(Claudius)曾大手筆擴建,但現今的卡努神殿風華不再,所處的窪地比周圍地勢低了9公尺,留存的建築也僅餘多柱廳。
即便是歷經滄桑,這座碩果僅存的多柱廳依然令人印象深刻。24根立柱的柱頭雕飾呈現16種變化,柱身細雕各項慶典的宗教儀式,考古學家正陸續解讀其中記載的時間及活動細節。
在兩千多年前,多柱廳的入口是現今北側的後門,外牆上還留有珍貴的象形文字,內容是禮讚卡努神,文字形似羊與鱷魚,十分有趣。
|
more... |
|
|
![](country-25.jpg)
荷魯斯神殿
荷魯斯神殿堪稱是埃及保存最好的神殿,不僅塔門、外牆、庭院、神殿都維護原貌,浮雕內容更涵蓋古埃及崇拜的諸神傳說,無怪乎被推崇是一部集神殿建築、神學、象形文字於一處的圖書館。
這座沙岩打造的神殿是由托勒密三世於西元前237年開始興建,因適逢上埃及動盪不安,工程斷斷續續持續了180年,直到西元前57年托勒密十二世時期才竣工,慢工細活的品質歷經兩千多年還令人動人。
|
more... |
|
|
![](country-26.jpg)
尼羅河
尼羅河是一條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的河流,一般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長約6650公里,與中非地區的剛果河以及西非地區的尼日河並列非洲最大的三個河流系統。尼羅河有兩條主要的支流,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的青尼羅河是尼羅河下游大多數水和營養的來源,但是白尼羅河則是兩條支流中最長的。
尼羅河從蘇丹首都向北穿過蘇丹和埃及,所經過的地方均是沙漠。從古代開始埃及的文明就依靠尼羅河而形成和興旺。除海港和海岸附近的城市外埃及所有的城市和大多數居民住在亞斯文以北的尼羅河畔,幾乎所有的古埃及遺址均位於尼羅河畔。
|
more... |
|
|
![](country-27.jpg)
西奈山
海拔2285公尺的西奈山,據傳就是聖經中所載上帝頒十誡給摩西之處,因此又名「摩西山」(Mt. Moses,即當地人稱的穆沙山Gebel Musa),修道院的修士則敬稱它為「聖峰」(Holy Peak)。
從聖凱瑟琳修道院登西奈山有兩條路徑,一條是由懺悔的苦行修士舖砌成的石階,距離較短,但3750級石階非一般人的腳力所能負荷,另一條較平坦的路徑是19世紀所闢的坡路,步行約2小時,駱駝載客也是循此步徑上山,適合一般大眾健行。
|
more... |
|
|
![](country-28.jpg)
聖凱瑟琳修道院
直到4世紀,獲得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袒護的羽翼,基督教徒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與發展,皇太后海倫娜(Helena)並在修道院現址建了座小教堂,成了希臘東正教修士靜心修行的庇護所。
聖凱瑟琳於西元294年誕生於亞歷山大港,她因虔誠信奉基督教而遭處死。聖凱瑟琳殉教事蹟經由十字軍傳入了西方,使修道院成為信徒朝聖的聖地,也因而有了更名之舉。
|
more... |
|
|
|
![](top2.gif) |
|
![](food_01.jpg) |
富爾及塔米亞
富爾與塔米亞 可說是非正式的埃及國菜。富爾是用蠶豆製成的,加上油、檸檬、鹽、肉、蛋以及洋蔥加以調味;塔米亞則是將磨碎的雞豆,和香料炸成的小丸子。把富爾和塔米亞加上一點蕃茄,用披塔 (Pita) 麵包夾成三明治就是一道美味的小吃了。 |
|
![](food_02.jpg) |
菲提爾
埃及有許多簡便而價廉的小吃,菲提爾 (Fiteer)是一種類似披薩的食物,有甜鹹兩種口味,甜的菲提爾上放了葡萄乾、核果以及砂糖,鹹的非迪爾則加了起司、橄欖、碎肉或蛋。 |
|
|
|
|
|
![](food_03.jpg) |
柯夫塔
柯夫塔 (Kofta) 和烤肉串 (Kebab) 是埃及最著名的兩道菜。柯夫塔是把絞肉以香料調味後,用棍子串著烤,通常這兩種東西都會和煮熟的蕃茄和洋蔥一起吃。 |
|
![](food_04.jpg) |
莫洛奇亞
莫洛奇亞 (Molokhiyya) 是一道綠色的濃湯,是用綠色蔬菜、米飯及大蒜燉成的 (埃及人和中國北方人一樣,喜歡用大蒜調味)。 |
|
|
|
|
|
![](food_05.jpg) |
夏休卡
夏休卡 (Shakshooka) 是一種烤的絞肉和蕃茄醬,再加一個蛋,也有素食夏休卡。 |
|
![](food_06.jpg) |
烤鴿子
烤鴿子也是有名的菜,先塞麥子在鴿體內,再以炭火燒烤。另一種作法是把鴿肉和洋蔥、蕃茄以及米或麥,放在陶罐裏作成燉菜。還有一道叫做庫夏裏 (Kushari) 的菜,是用米、面、洋蔥、黑扁豆及蕃茄醬做成,材料要先分開烹調,要吃時再和一起。 |
|
|
|
|
|
![](food_07.jpg) |
大餅歐希
遊客在埃及,對埃及人的「食」印象是最深的要數大餅和主食麵包。地上鋪一張舊報紙,上面放著二三個大餅、幾根大蔥、一二個西紅柿、一塊白白的奶渣,外加一杯自來水,總共合人民幣塊把錢,一個窮人就可吃飽肚子。幾個窮哥們蹲著圍在「大地餐桌」四周,「桌」上放著一摞大餅和一大盤由大蔥、洋蔥、西紅柿、生菜加上檸檬汁和橄欖油拌成的涼菜,用手撕於大餅,蘸霍姆斯醬,抓涼菜往嘴裡送,再到路邊茶攤那裡買一杯帶紅糖的熱紅茶,就是美滋滋的一頓聚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