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造者 聖母院的前身早在10世紀時,就已經成為巴黎、或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為這般的重要性,人們開始發現原有的聖史蒂芬教堂與它所承擔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經隨著時間而老舊,而開始思索重新修築教堂的必要性。1160年時,巴黎主教昴熙斯·德·蘇利(Maurice de Sully)發起教堂的重建計畫,並於1163年時埋下第一顆基石,象徵教堂開始興建。不過,關於到底是誰負責埋下聖母院的基石眾說紛紜,除了昴熙斯·德·蘇利是可能的人選外,也有說法認為是當時的教宗亞歷山大三世負責奠基。
財務支援
雖然在中世紀,教堂的修築通常都有當地統治者的介入與支持,但並沒有文件顯示聖母院興建時的法國統治者路易七世有真的主導這項工作。路易七世曾在1180年時捐款給教堂,而在教堂東北角小門「紅門」(Porte Rouge)的弧形頂飾(Tympanum)上屈膝跪著的皇家人像,傳統上被認為是象徵聖路易國王(路易九世)與他的皇后普羅旺斯的瑪格利特(Queen Marguerite de Provence),這點間接暗示法國皇家可能還是有稍在此計畫中做出貢獻,但卻不能把教堂視為是一座皇家建築。
建築師 由於缺乏文獻,聖母院最早的一批建築師到底是誰,並沒有明確的記載。第一位有列名出來的建築師是尚·德·謝耶(Jean de Chelles),負責擴建教堂的北袖廳(Transept)。在1258年謝耶過世後,他的後繼者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 de Montreuil)則完成了教堂的南袖廳。之後皮耶·德·謝耶(Pierre de Chelles)接手將門龕改為現今看到的模樣,而尚·哈維(Jean Ravy)則完成了唱詩班屏風。法國大革命時期,聖母院教堂蒙受了非常大的損害而曾經一度殘破,在19世紀,奧維萊-勒-杜克(Viollet-le-Duc)負責全面整修教堂,因此今日我們見到的巴黎聖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來重新詮釋的。
在聖母院完工後一直到18世紀這段漫長的時光中,教堂被進一步改裝的次數與幅度並不多,僅有在1698年時,在路易十四世的要求下,赫伯·德·科特(Robert de Cotte,凡爾賽宮教堂的建築師)將唱詩班席附近進行了改裝以符合當時的審美標準。除此之外還有18世紀時,在教會的要求下,蘇弗洛(J.G.Soufflot,萬神殿的建築師)將教堂正面中央的門口擴大,以便能讓大型的遊行列隊或是抬轎之類的事物能夠直接穿門而入。然而,以上的這些改變,全在19世紀維優雷·勒·杜克的修復工程中,以尊重中古時期設計原味的理由給全部恢復,只留下了極少的蛛絲馬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