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 拉齊奧 羅馬 羅馬議事廣場

羅馬帝國的歷史幾乎是用石頭來訴說的,只要是羅馬人統治過的城市都會留下經典建築,那就是議事廣場(Foro);然而帝國時期首都羅馬市中心的議事廣場則有別於其他城市,它有個特別名稱:羅馬議事廣場,因為它是屬於羅馬人的,當時這些最高尚的文明人在此從事政治、經濟與娛樂行為。

議事廣場是西元前616至519年,統治羅馬的亞突路斯卡國王塔魁紐布里斯可(Tarquinio Prisco)所建;所謂的Foro是指帝王公布政令與市場集中的地方,因此這裡是當時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生活中心。

西元前509年羅馬雖進入共和時期,但市民仍然繼續在廣場上修建神殿,直到第2世紀,整片羅馬議事廣場的建築群才被明確界定完成。

貫穿羅馬議事廣場的最主要古道稱之為聖路(Via Sacra),它是因宗教節日時教士的行走路線而得名,從坎比多怡歐廣場山丘下的入口進行,左側是建於公元203年的塞維里凱旋門(Arco di Settimio Severo),這座凱旋門由於保存的狀況良好,而成為這片廢墟中美麗又醒目的建築,由潔白的柱子隔成三座拱廊,上頭的浮雕描繪羅馬皇帝對波斯的軍事勝利。

右側則是往下走的公共演講台Rostra,當年的羅馬演說家就在站在上頭向一般公民發表意見或學問的,Rostra這個字是指戰艦之鐵鑄船首,那是因為羅馬人把被俘的敵船船頭,拿來裝飾講台四周的緣故。

在演講台前是佛卡圓柱(Colonna di Foca),這根高達13公尺的單一科林斯式大理石佛卡圓柱,是議事廣場最後的建築,立於公元608年,為了感謝拜占庭皇帝佛卡將萬神殿捐給羅馬教皇而立的。

往前走左側可看到一座造型奇特的安東尼諾與法斯提娜神殿 (Tempio di Antonino e Faustina),這是羅馬皇帝安東尼諾皮歐於西元2世紀時為其最後一位妻子所建。中古世紀時曾被改為「在米蘭達的聖羅倫佐」教堂,17世紀又被改建而成為今天這種巴洛克教堂正面立於古羅馬神殿中的形式。

在斜對面有處女祭司之家(Casa delle vestali),一旦處女被選為貞女神殿的祭司,她就得馬上住進這座擁有50個房間的三層樓建築。女祭司之家如今只剩下中庭花園及圍繞四周殘缺不全的女祭司雕像,不過卻是議事廣場內最動人的地方。

影片分享

相關連結:
維基百科:古羅馬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