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聯邦 , 通稱瑞士(德語:Schweiz;法語:Suisse;義大利語:Svizzera;羅曼什語:Svizra),為西歐國家之一,劃分為26個州[註 6]。瑞士為聯邦制國家,伯恩是聯邦政府所在地。瑞士北接德國,西鄰法國,南接義大利,東臨奧地利和列支敦斯登。
瑞士屬內陸山地國家,地理上分為阿爾卑斯山、瑞士高原及侏羅山脈三部分,面積41,285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佔國土大部分面積,而800萬人口中,大多分布於瑞士高原,瑞士高原也是瑞士主要城市如經濟中心蘇黎世及日內瓦的所在地。瑞士因自然風光及氣候條件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瑞士武裝中立的歷史相當悠久,自1815年後從未捲入過國際戰爭,瑞士自2002年起才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註 8],但瑞士實行積極外交政策且頻繁參與世界各地的重建和平活動[21];瑞士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發源地且為許多國際性組織總部所在地,如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在歐洲區域組織方面,瑞士為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創始國及申根區成員國,但並非歐盟及歐洲經濟區成員國。
依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瑞士是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同時瑞士人均財富(在不統計摩納哥的情況下)也居世界首位[註 9][22][23]。依國際匯率計算,瑞士為世界第19大經濟體;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則為世界36大經濟體;出口額及進口額分別居世界第20位及第18位。
瑞士由3個主要語言及文化區所組成,分別為德語區、法語區及義大利語區,而後加入了羅曼什語區。雖然瑞士人中德語人口居多數,但瑞士並未形成單一民族及語言的國家。對國家強烈的歸屬感則來自於共同的歷史背景及價值觀,如聯邦主義及直接民主制等[24]。傳統上以瑞士永久同盟於1291年8月初締結為建國之初始,而8月1日是瑞士國慶日。
Switzer則是來自阿勒曼尼語中指施維茨及周邊領地的總稱「Schwiizer」,該地區為建立舊瑞士邦聯最初的老三州之一。Switzer源自於外來語,並以該地區指稱邦聯全體。瑞士人自1499年的斯瓦比亞戰爭後以Schwyzer稱呼自己,也常與「邦聯」(Eidgenossen)搭配使用。
Schwyz一詞被證實最早於972年出現,來自古高地德語的Suittes,其意思可能與suedan(燃燒)有關,指森林地區燒除樹林,清出建築的空地[25]。Schwyz延伸到指稱整個施維茨州,自1499年的斯瓦比亞戰爭後逐漸稱整個邦聯[26][27]。瑞士的瑞士德語國家名稱為Schwiiz,為施維茨及施維茨州的同音字,但使用上能以加入定冠詞與否表達不同意義(d'Schwiiz指整個邦聯[28],Schwiiz則指施維茨或施維茨州[29])。
瑞士以新拉丁語的國名全稱Confederatio Helvetica於1848年成為聯邦體制國家後逐漸被採用。拿破崙時期以赫爾維蒂為共和國名稱,Confederatio Helvetica於1879年在硬幣上出現,1902年落成的聯邦宮也能夠見到,瑞士公章自1948年起刻有該詞[30]。Helvetica源自在羅馬帝國建立以前以居住於瑞士高原的赫爾維蒂人[註 10](Helvetii)。赫爾維蒂(Helvetia)最初出現於約翰·卡斯帕魏森巴赫(Johann Caspar Weissenbach)1672年的劇作中,成為瑞士邦聯的國家化身。
瑞士現今的聯邦政府體制自1848年施行瑞士聯邦憲法確立,最初奠基於1291年所締結的保護結盟,鬆散的邦聯關係存續了數世紀。
瑞士地區最早的人類活動可追逤至15萬年前,最早的農耕聚落遺跡於蓋赫林根發現,該聚落存在於西元前5,300年。
瑞士最早的文化聚落屬哈爾施塔特文化及拉坦諾文化的一部份,名稱來自紐沙特湖北部的拉坦諾所發現的遺跡。拉坦諾文化約於西元前450年,即鐵器時代時發展及興盛,也有可能受希臘文明及伊特拉斯坎文明影響。赫爾維蒂人為最重要的凱爾特人民族部落。於西元前58年,赫爾維蒂人向大西洋遷徙過程中,在比布拉克特[註 11]受尤利烏斯·凱撒的軍隊攔截,因此赫爾維蒂人退回瑞士[34][35][13]:27。西元前15年,提庇留及其弟弟德魯蘇斯奉奧古斯都之命征服阿爾卑斯山地區,並併入羅馬帝國[13]:28。赫爾維蒂人的活動範圍最初併入羅馬帝國的比利時高盧,之後劃入上日耳曼尼亞,今日瑞士東部地區則隸屬於拉埃提亞。
自中世紀前期約4世紀起,今日瑞士西部地區為勃艮第王國的領土,阿勒曼尼人於5世紀定居於瑞士高原,至8世紀進一步延伸至阿爾卑斯山河谷,阿勒曼尼人的居住地即為阿勒曼尼亞;因此,今日瑞士於當時分為勃艮地及阿勒曼尼兩部分[33]。法蘭克王國克洛維一世於504年在曲爾皮希征服阿勒曼尼人後,阿勒曼尼亞成為法蘭克王國的一部份,而後勃艮第也為法蘭克王國征服。
從6世紀起被法蘭克王國征服,直至8世紀瑞士地區皆處於該國統治之下,此期間法蘭克王國歷經墨洛溫王朝及卡洛林王朝。查理大帝在位期間擴大法蘭克王國版圖,但至843年其孫子簽署了《凡爾登條約》,將王國一分為三。現今瑞士地區則分屬中法蘭克王國及東法蘭克王國,直到約11世紀為神聖羅馬帝國統治後再度合而為一。
瑞士高原於1200年時由薩伏依、柴林根、基堡及哈布斯堡家族王朝所控制。部分地區,包括烏里、施維茨及下瓦爾登,即森林州(Waldstätten)獲神聖羅馬帝國予以自治特許狀,森林州為神聖羅馬帝國中自主性最高的居民,而該特許狀為森林州獲取自由的法律基礎[13]:50。基堡王朝於於1264年覆亡後,魯道夫一世(1273年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將其勢力延伸至瑞士高原東部。
舊瑞士邦聯為阿爾卑斯山中部的河谷社群的結盟,邦聯用以維護共同貿易利益及確保重要山區貿易和平。烏里、施維茨及下瓦爾登於1291年簽署的《永久同盟誓約》被認為是邦聯建立的最初文件,然而,在其數十年前可能存在類似同盟。
至1353年,最初的三森林州已與格拉魯斯州、楚格州、琉森、蘇黎世及伯恩等州結盟,邦聯擴張後,權力及財富皆有所增加,此後至15世紀末期才有新州加入聯邦。邦聯在森巴赫戰役及奈弗爾斯戰役中對哈布斯堡作戰勝利,至1460年已控制侏羅山脈至阿爾卑斯山間的大部分地區[13]:57。而後於1470年代以瑞士傭兵協助打敗勃艮第公國大膽的查理[13]:57。瑞士於1499年在斯瓦比亞戰爭戰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後,各州獲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所默許的自治權[40],神聖羅馬帝國幾乎被迫承認瑞士獨立自主。
瑞士邦聯在戰爭中取得輝煌戰果,因而其善戰名聲聞名於歐洲[13]:60。邦聯的領土擴張僅於馬利尼亞諾戰役遭受挫敗[13]:60,也終結了瑞士歷史上的英勇時代[39],邦聯自此放棄以武力擴張領土[13]:60。慈運理在瑞士北部州成功進行宗教改革,但卻引發各州間的宗教衝突,並於1529年級1531年爆發兩次卡佩爾戰爭(Wars of Kappel)[13]:69。於1648年歐洲各國簽定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承認瑞士為一獨立國家並確認其為中立國。
三十年戰爭結束後,由於經濟困難、貴族壟斷政權且濫用特權,而於1653年爆發農民起義[19]:25[13]:71-72。至18世紀,天主教及新教各州的衝突仍然存在,於1656年及1712年分別發生兩次維梅爾根戰爭(Battles of Villmergen)[39],第一次天主教各州戰勝,第二次則由新教各州戰勝,伯恩及蘇黎世兩州的政治影響力則與其經濟實力相符。
法國政府征服瑞士並起草統一的憲法,並將政府體制改為中央集權,原屬瑞士邦聯的米盧斯及瓦爾特林納則分別被劃入法國及奇薩爾皮尼共和國。法國佔領期間,瑞士改名為赫爾維蒂共和國[19]:29,但此外來勢力所建立的共和國與瑞士各州高度獨立的傳統相違背[13]:83。在此期間,瑞士僅是法國的附庸國。法國軍隊鎮壓與當地人民反抗引發如下瓦爾登州的「恐怖日」暴動
在俄羅斯及奧地利對法國發動的戰爭中,瑞士人拒絕以赫爾維蒂共和國的名義為法國軍隊作戰。赫爾維蒂共和國的新政府中主張國家中央集權的中央集權派及恢復舊邦聯體制的聯邦派也有所紛爭,拿破崙於1803年招集雙方在巴黎進行調解,各黨派無異議通過《調停法案》(Acte de médiation),恢復各州自治及邦聯體制
1815年在維也納會議上,瑞士重獲獨立,並確認為永久中立國[36][37][39]。但瑞士軍隊直至1860年加埃塔包圍戰(Siege of Gaeta)後才終止協助外國政府作戰。瓦萊州、紐沙特州及日內瓦州先後於1815年加入聯邦,瑞士的領土從1815年起即未再變更。
法國大革命「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對瑞士各州由寡頭貴族所支配的政治體制具有明顯的衝擊,演變成激進與保守州的對立[13]:92。瑞士於1839年爆發蘇黎世保守派叛亂(Züriputsch),部分保守天主教州於1845年結盟為「分離同盟」,於1847年與聯邦軍爆發分離同盟戰爭(Sonderbundskrieg)[39],戰爭持續不到1個月,死亡人數不超過100人,且大多是受到友軍誤傷[44]。分離同盟戰爭與歐洲各國發生的動亂類似,但對瑞士社會及心理層面皆有重大影響。
在1848年歐洲各地發生革命及騷動時,瑞士起草以聯邦體制為架構的新憲法,該憲法大多參考美國憲法;新憲法賦予聯邦政府較大權力,各州政府則保留處理地方事務的權限。激進自由州傾向以各州人口比例推派代表的單一議會,而傳統保守州欲維持舊體制,經協商後,國會分為上議院即聯邦院,由各州選出2名代表,半州則為1名;以及下議院即國民院,共200名代表,依各州人口數量比例選出代表[13]:106。修改憲法須經全民公投複決。
瑞士於1850年以瑞士法郎為統一貨幣,並於1805年代引進統一的度量衡體制
瑞士憲法得以公民投票為全部或部分修改,因此每次修改憲法不僅修改舊有憲法,亦得起草新憲法[45]。由於人口增加及工業革命後社會經濟的變革,反對勢力以改革為訴求,進而於1874年實施新的聯邦憲法[39],該次憲法修改引進聯邦層次的任意性複決公投(Facultative referendum)[46],並確立聯邦政府處理交通、國防、公共衛生及立法事項[13]:107。1891年修憲後,公民得直接提出憲法法修正案並通過。
瑞士於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皆未受戰火波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革命者列寧於1914年至1917年間留居於瑞士[47]。戰爭間發生格林-霍夫曼事件的政治醜聞也使瑞士的中立性受到質疑。[48]瑞士在免除參與國際聯盟軍隊的條件下,於1920年經公民投票後加入國際聯盟,其總部設於日內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曾擬定詳盡的入侵瑞士計畫[49],但瑞士並未遭受侵略[39]。瑞士在戰爭期間以武力嚇阻、對德國讓步等策略延遲了德國的侵略,因而瑞士得以保持獨立[37][50]。亨利·吉桑(Henri Guisan)於戰爭期間發布總動員令,瑞士戰略也由防禦邊界上固定地點以保護經濟核心地帶轉為長期有組織的消耗戰,並撤退至阿爾卑斯山區,依據堅固且存有物資的「內堡」(Reduit)防守[註 12]吉桑將軍於1940年7月5日發表「防禦內堡計畫」(Réduit Plan),表示「地形有高山作為屏障,提供抗敵無比的可能性」。[13]:135。瑞士也是同盟國及軸心國雙方進行間諜行動及談判重鎮。
同盟國及軸心國雙方皆於戰時封鎖與瑞士間的貿易。受德國侵略的可能性及與其他國家貿易的影響,瑞士對納粹德國的經濟合作及展延還款期限受也隨之變動。瑞士經維琪法國的重要鐵路路線於1942年被中斷。在戰爭期間,瑞士收容超過30萬名難民,總部設於日內瓦的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也於衝突中相當重要。嚴格的移民及難民收容政策,以及與納粹德國間的財政關係,使瑞士中立政策受質疑
瑞士空軍與同盟國及軸心國作戰,於1940年5、6月間擊落11架德國空軍戰機。超過100架盟軍轟炸機及機組人員於戰爭期間受拘留。在1944至1945年間,盟軍轟炸機曾誤炸瑞士部分地區,包括沙夫豪森、巴塞爾及蘇黎世[50]。 瑞士政府於戰後曾提供瑞士援助(Schweizerspende)及馬歇爾計劃重建歐洲的資金,隨著歐洲市場於戰後復甦,瑞士企業亦從中獲益[52]。 瑞士婦女自1959年起才擁有在州層級選舉中投票的權利,而在聯邦層級選舉中投票的權利則是從1971年開始向婦女開放[39][53],內亞本塞州為婦女最晚獲得選舉權的州,自1990年婦女才有投票權。婦女在獲得聯邦層級選舉權後,女性在政治上重要性也有所提升,第一位女性瑞士聯邦委員會委員伊麗莎白·寇波任職於於1984至1989年[39];露特·德萊富斯於1999年成為第一位女性聯邦總統。 瑞士於1963年加入歐洲委員會。1979年侏羅州自伯恩州分出,成為新的一州[54]。瑞士於1999年4月18日對聯邦憲法進行了全面的修改。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一系列醜聞迫使瑞士銀行業進行改革。1995年,瑞士的銀行在猶太團體的壓力下聲明他們發現了存於1945年以前舊賬戶中數以百萬元計的「沉睡的存款」(大部分屬於納粹大屠殺的受難者和倖存者)。由於被指坐擁如此財富而從未嘗試尋找其主人,瑞士最大的兩家銀行在1998年同意向納粹大屠殺倖存者及其家屬支付12.5億美元的補償金
瑞士於2002年經全民公決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55]:32。瑞士乃是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創始國,但並非歐洲經濟區的成員國。瑞士於1992年5月提出加入歐洲聯盟的提案,但於同年12月加入歐洲經濟區的提案由瑞士公民公投否決後無進一步行動。瑞士同時是第一個以全民公決決定是否加入歐洲經濟區的國家;而後瑞士又對歐盟相關議題進行了數次全民公決,但由於意見不一,加入歐盟的提案凍結,現時實行了部份歐盟的標準,例如歐盟和瑞士之間各國人口可自由互相進出
瑞士與德國、法國、義大利、奧地利、列支敦斯登五國交鄰,國境幾乎都在阿爾卑斯山脈之中,多是高山及湖泊,地形及氣候相當多樣化[81],瑞士面積為41,285平方公里(15,940平方英里),人口約790萬人,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90人[81][82][83]。南部山脈較多,人口也遠較北部為少[81]。而面積最大的格勞賓登州全境位於阿爾卑斯山山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僅27人。
瑞士國土位於北緯45至48度、東經5至11度間,地形基本上可分為三部分,分別為南部的瑞士阿爾卑斯山區,中部的瑞士高原區以及西北部的侏羅山區,高聳的阿爾卑斯山脈橫貫瑞士中南部,佔全國面積的60%。在較高的谷地存在冰川,總計瑞士境內的冰川面積達1,063平方公里。冰川也是如萊茵河、因河、提契諾河、隆河等主要大河的源頭。水道網包括了中歐及西歐最大的湖泊如萊芒湖、波登湖及馬焦雷湖等,瑞士全境有超過1,500個湖泊,容量約佔歐洲淡水存量的6%,湖泊及冰川佔瑞士全國6%的面積
瑞士境內約有100座海拔接近或超過4,000公尺的山峰。標高4,634公尺的杜富爾峰為瑞士最高點,但馬特洪峰較為知名,兩座山峰皆位於本寧阿爾卑斯山脈及瓦萊州內;伯爾尼茲阿爾卑斯山脈中以少女峰(標高4,158公尺)及艾格峰最廣為人知,少女峰旁的盧達本納冰蝕河谷存在72個瀑布。位於恩嘎丁河谷的聖莫里茨為著名滑雪勝地,該河谷旁的貝爾尼納山脈最高峰為標高4,049公尺的貝爾尼納峰[86]。阿爾卑斯山是歐洲最高最大的山脈,綿延瑞士境內的中部,有歐洲著名山峰——少女峰;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於1891年寫道:「少女峰這個名稱很好,沒有比少女更潔白無瑕和聖潔的了[註 18]」,少女峰於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瑞士境內獨有多座數千公尺的山峰,和終年不化的冰河,使他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觀光勝地。
瑞士大多數人口分佈於瑞士高原,此部分約佔國土面積的30%,被稱為是瑞士的中央地帶(Mittelland)。萊芒湖為瑞士最大湖泊,隆河為注入萊芒湖的主要河流,也是萊芒湖湖水流出的主要河流
瑞士山間谷地氣候溫和,高山較寒冷,一般屬溫帶氣候,但於不同地區則有相當大的差異[89][90]。瑞士氣候存在過渡性質,由西部的海洋性氣候過渡至東部的大陸性氣候[14]。高山存在冰河環境,山區氣溫隨海拔高度上升而遞減[14];而瑞士南方接近地中海式氣候區域,氣候較為舒適;部分耐寒棕櫚生長於瑞士南部河谷[91]。夏季較為溫暖潮濕,且伴隨定期降雨,適於放牧;冬季較為乾燥,在高山地區會持續數周的穩定天氣,而較低的地區受逆溫影響時,則有數周時間看不見太陽。瑞士全年皆有發生焚風的機會,為南風吹過阿爾卑斯山,在南坡降雨後北坡轉為乾燥的熱風。瑞士各地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山地有超過2000毫米處。
瑞士學界有不少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於伯恩期間建立狹義相對論[107];較近期的科學領域獲獎者則有弗拉迪米爾·普雷洛格、海因里希·羅雷爾、理察·恩斯特、埃德蒙·費希爾、羅夫·辛克納吉、庫爾特·維特里希等,在所有領域的諾貝爾獎得主中,有113位與瑞士有關連[108][109],位於瑞士的國際組織總共獲得9次諾貝爾和平獎[110]。 日內瓦西部與法國安省邊境設有世界最大的粒子物理學實驗室-歐洲核子研究組織[111][112]。保羅謝爾研究所為瑞士重要的國家研究所[113]。瑞士人較著名的發明如:麥角二乙醯胺、掃描隧道顯微鏡、魔鬼氈。
瑞士的太空機構瑞士太空局參與太空科技及太空計畫,瑞士為歐洲太空總署的十個創始國之一,也是歐洲太空總署的主要資金提供者。瑞士企業如歐瑞康太空[114]及麥柯昇馬達[115]等參與太空飛行器建造。
瑞士鐵路網全長5,063公里,年載客量約3.5億人次[120],瑞士鐵路網為歐洲最密集[53]。瑞士於2010年平均每人年搭乘鐵路為2,258公里,為世界最高[121]。瑞士公路網總長達71,454公里,其中1,790公里為高速公路[3]。蘇黎世機場為瑞士最大國際機場,2011年客運量達2,400萬人次[122],瑞士另有日內瓦國際機場、位於法國的巴塞爾-米盧斯-弗賴堡歐洲機場、伯恩-貝爾普機場、盧加諾機場、聖加侖-阿爾滕萊茵機場及錫永機場等國際機場。
瑞士由於地理位置居數個歐洲主要文化體的交會地帶,因而在語言及文化上接受大幅影響。瑞士設有三種官方語言,分別為:瑞士德語(佔63.7%人口;若包含外國居民則佔72.5%)、瑞士法語(20.4%;21%)、義大利語(6.3%;4.3%);德語區位於中部及東部,西部為法語區,義大利語區分布於南部提契諾州,法語則通行於採行三語的格勞賓登州的部分地區[130]。聯邦憲法第4條規定羅曼什語與德語、法語及義大利語同樣具備國語地位;同法第70條規定於通知羅曼什語使用者時羅曼什語為官方語言,但法律及公務文件並不須譯為羅曼什語發布,而聯邦政府有義務以其他三種官方語言發布,聯邦議會備有德語、法語及義大利語三語同步翻譯[131]。在遊客區,英語甚為普遍。
瑞士交談用語以阿勒曼尼語方言為主,整體稱為瑞士德語,書面則以瑞士標準德語為主,而主要廣播及電視台也有提供瑞士德語服務;在法語區鄉村地區也存在法蘭克-普羅旺斯語方言,稱作瑞士法語。瑞士少數語言如義大利語區的瑞士人大多能理解德語
歐洲三種主要語言為瑞士的官方語言,瑞士文化相當多樣,也反應在瑞士廣泛的傳統文化上[150]。瑞士各地區與相同語言的周邊國家文化具有高度關聯性。瑞士也為西歐文化圈的一部份
瑞士在文學、藝術、建築、音樂及科技等領域有相當成就,瑞士於歐洲動亂及戰爭時吸引外國人才移居[152][18]:31。瑞士有九百多座博物館,數量達1950年的三倍[153]。每年最重要的文化活動為琉森音樂節[154]、蒙投爵士節(Montreux Jazz Festival)[155]及羅加諾國際影展
阿爾卑斯山在瑞士歷史上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瑞士國家認同形成過程中的重要部分[157][158]。瑞士高山地區在冬季時為滑雪場,夏季則可進行健行及登山自行車活動;其他地區也相當適於旅遊,春季及秋季則屬旅遊淡季。傳統農業及放牧文化在許多地方仍被保留,城市以外地區存在小型牧場。阿爾卑斯長號為木製類似喇叭形狀的樂器,與約德爾唱法及瑞士手風琴成為瑞士傳統音樂的縮影
在瑞士邦聯成立之初,該地區幾乎僅使用德語[註 23],因此早期的文學以德語為主。至18世紀法語在伯恩及其他地區逐漸流行,也影響著法語區結盟,法語地區也更受關注
瑞士的傳統音樂形式包括約德爾小調和阿爾卑斯長號[159]。約德爾小調是一種源於阿爾卑斯山地區的歌唱方式,起初是呼喊羊群或不同山頭上的人相互聯絡時使用,十九世紀初開始被引入音樂創作中[165][166]。其特點是反覆地在胸部發音的低音曲調和頭部發音的高音曲調之間進行的大跨度的音階轉換。阿爾卑斯長號也是源自管理牧群的手段,為木製樂器,其長度介於2米到4米之間,底部彎曲,如同煙斗
瑞士飲食相當多元,如起司火鍋、拉可雷特起司及馬鈴薯煎餅(Rösti)在瑞士各地皆相當普遍,並在不同氣候及語言區下發展出不同的烹調方式[180]。瑞士傳統飲食與其他歐洲國家所採用的食材差異不大,不過會搭配獨特的奶製品及起司,如格呂耶爾及埃文達的格呂耶爾起司及埃文達起司。瑞士境內有不少優秀餐館,主要位於瑞士西部
瑞士人自18世紀起製作巧克力,至19世紀發明磨製(conching)及溫製(tempering)技術後,瑞士所生產的高品質巧克力知名度也大為提高。丹尼爾·彼得於1875年發明了牛奶巧克力。瑞士也是世界最主要的巧克力消費國之一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相關連結:
維基百科:瑞士
瑞士英文官方旅遊網站:瑞士英文官方旅遊網站
瑞士中文官方旅遊網站:瑞士中文官方旅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