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維尼亞 盧布亞納
盧布亞納(斯洛維尼亞語、匈牙利語:Ljubljana),德國稱萊巴哈(Laibach),義大利稱盧布亞納(Lubiana),斯洛維尼亞的首都、該國最大城市和11個特別市之一。面積約170平方公里,人口27.86萬(2007年統計)。
盧布亞納是斯洛維尼亞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該市是斯洛維尼亞中央政府及其各部、國會和總統的駐地。由於交通聯繫、產業集中、科研機構和產業傳統等方面的優勢,該市在斯洛維尼亞得以擁有首席經濟地位。
盧布亞納地處阿爾卑斯山山麓的河谷盆地,風景宜人。城市的建築氛圍明顯受到了來自奧地利和義大利的強烈影響,位於河畔的市中心地帶,遍布文藝復興風格、巴洛克風格、新古典主義和新藝術運動風格的古老建築與橋樑,高地上始建於中世紀的城堡則俯瞰整個古城。盧布亞納的另一個特別之處,是其著名的非主流文化中心Metelkova,在反傳統的青年人中頗有影響。
語源學
語言學家對於盧布亞納這個名稱的來歷意見並不一致。通常認為它雖然與斯洛維尼亞語詞彙 ljubljena(「親愛的」)非常相似,但只是一個巧合;這個名稱可能是從拉丁文alluviana(「泛濫的河流」)演變而來。還有一些人推測這個名稱來源於古代斯拉夫人神話中一個神祇的名字Laburus。也有語言學家將拉丁和斯拉夫兩種起源說全都否定,重現出更早的來源Lablana,但是沒有得到詞源學的確認。
該市的德語名稱萊巴哈(Laibach),源自於Laibach(或Laubach),意為「不冷不熱的溪流」。其義大利語名稱Lubiana是其拉丁語和德語形式的混血。這些名稱在歷史上曾經非常重要。1980年代,「萊巴哈」這個名稱由於萊巴哈樂隊而再次廣為人知。 1918年以後,斯洛維尼亞不鼓勵使用該市的德語名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納粹試圖在其佔領的斯洛維尼亞執行激烈的日耳曼化政策時,特別引起了爭議。今天,大部分德國人使用Ljubljana這個名稱。另一方面,「萊巴哈」這個名稱在奧地利和德國南部,以及盧布亞納的德國大使館,仍然得到廣泛使用。
歷史
盧布亞納地區已知最早的居民點,是在青銅時代建於水上的木屋。公元15年,羅馬帝國在此建立艾摩那殖民地(Colonia Iulia Aemona)。452年,艾摩那被阿提拉率領的匈族洗劫並摧毀。6世紀時斯拉夫民族的一支斯洛維尼亞人抵達此地。
關於盧布亞納最早的文獻記載可追溯到1144年(德語Laibach)和1146年(拉丁語Luwigana)。 這個居民點在1220年獲得城市特權,1335年歸屬於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之下,直到1918年。這一時期,盧布亞納是卡尼奧拉公國的首府。1461年,盧布亞納成為教區中心。在中世紀晚期,發展成為一個斯洛維尼亞的文化中心。
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被拿破崙戰爭所短暫打斷,從1809年到1813年,盧布亞納成為法國伊利里亞省的省會。從1816年到1849年,盧布亞納是伊利里亞王國的首府,奧地利帝國的行政單位之一。1821年,該市舉辦了萊巴哈國會。1849年,盧布亞納開通了到維也納的第一條鐵路;1857年,鐵路通的里雅斯特。在19世紀下半葉,在最初與克拉根福的競爭之後,盧布亞納形成無可爭議的斯洛維尼亞文化中心。
1895年4月14日20時17分,復活節期間,一場地震破壞了該市的很大一部分。這次地震的震級為6.1級,甚至遠達佛羅倫斯、維也納和斯普利特都有震感。當時,盧布亞納大約有 31,000 人口,1,400 幢建築物。大約10%的建築物遭到摧毀或大規模損壞,後來經過翻建或改變。儘管死傷人數不多,但是地震嚴重損壞了Vodnik 廣場老修道院,其中包含教區女子學院和圖書館,因此這座建築物被迫完全拆毀,後來在此開設了盧布亞納的戶外中央市場。這次地震使得該市大為擴展,並且相當普遍地改變為新藝術運動建築,與保存下來的早期的巴洛克風格的建築一同存在。The Mladika 例如,今天斯洛維尼亞外交部的所在地,而其他許多建築追溯到緊接著地震之後的時期。重建計劃由市長Ivan Hribar執行,賦予盧布亞納現代的新形象。
隨著1918年奧匈帝國的崩潰,盧布亞納成為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內斯洛維尼亞的非正式首都,1929年,成為南斯拉夫王國 Drava Banovina的正式省會。 1941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到該市,盧布亞納被義大利佔領,改設盧布亞納省。該市成為地下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主要中心之一,1942年2月23日,義大利佔領當局用30 公里長的鐵絲網將其完全包圍起來。在1943年9月義大利投降之後,納粹德國取代了義大利人佔領該市。[3] 該市被德國人和他們的斯洛維尼亞合作者統治,直到1945年5月斯洛維尼亞游擊隊解放該市。戰後,為紀念此事,已經按照戰爭進程修建了紀念與戰友情誼小徑(Pot spominov in tovarištva, acronym PST)。
1955年,南斯拉夫總統約瑟普·布羅茲·狄托授予盧布亞納市「英雄城市」的稱號,因為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顯示出來的英雄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盧布亞納成為南斯拉夫斯洛維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府。1991年十日戰爭後,南斯拉夫人民軍撤出,斯洛維尼亞取得獨立,仍以該市為首都。
地理與氣候
盧布亞納位於東經14.30°,北緯46.03°,位於斯洛維尼亞的中央,薩瓦河上游的盆地,盧布亞那河在此流入薩瓦河。盧布亞納的平均海拔高度為298米。
盧布亞納氣溫變化的部分一月約2.4℃、七月約21.9℃,氣候宜人。平均年降雨量約1350毫米。
教育
盧布亞納大學,前 Carniolan 國會大樓 1693年,學者聯誼會(Academia operosorum Labacensis)成立於盧布亞納。雖然於1801年關閉,卻是成立於1938年的斯洛維尼亞文理科學院的先驅。該市唯一的大學,盧布亞納大學成立於1919年。該市還擁有歐洲最古老的交響樂團之一,愛樂協會(Academia Philharmonicorum)成立於1701年。此外,該市還是在全世界擁有10,000名會員的國際學術團體——政治學學生國際協會(IAPSS)的永久駐地。
交通
盧布亞納的公共汽車由市屬的Ljubljanski potniški promet 公司 (LPP)經營。由於在高峰時間面臨巨大的交通流量,該市已經就在道路上恢復輕軌系統(盧布亞納的有軌電車在1958年停駛)進行了許多討論。在盧布亞納還有許多出租汽車,2006年12月,新建了一個的索道上下盧布亞納城堡。 盧布亞納的郊區覆蓋著廣闊的郊區公共汽車和郊區火車網路。 盧布亞納Jože Pučnik 機場(IATA LJU; ICAO LJLJ)服務於盧布亞納地區。
建築
盧布亞納有著濃烈的阿爾卑斯山氛圍,該市的建築更加強了這一氛圍。由於地理上鄰近的原因,這裡也有一些地中海風味。盧布亞納曾經數次被地震摧毀。在1511年的一次地震後,盧布亞納以文藝復興風格進行重建。該市受到1895年地震的嚴重損壞,重建時採用新古典主義和新藝術運動風格。該市的巴洛克建築主要是受到義大利巴洛克建築的影響。主教座堂由Andrea Pozzo設計於1701年,而聖 Ursula教堂顯示了帕拉迪奧特色,Francesco Robba設計了噴泉。城堡是該市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始建於中世紀,經過了翻新。 該市興建於20世紀初的大片區域,包括幾座橋樑,體現了本地建築師Jože Plečnik作品的特點。其最著名的 high rises 之一是Nebotičnik。
文化
在盧布亞納的市中心,坐落著國家美術館和現代美術館,展示斯洛維尼亞最偉大的藝術品。 盧布亞納還有大規模的非主流文化中心Metelkova街,設在過去南斯拉夫的軍營內,大體上類似於柏林的藝術家鬼屋。在Metelkova 舉辦電影和演說,以及音樂會(以另類搖滾為主)。這裡有許多音樂節,主要是古典音樂和爵士樂,例如盧布亞納夏季藝術節(Ljubljanski poletni festival),以及世界音樂節Druga Godba。在1980年代,盧布亞納是新斯洛維尼亞藝術(Neue Slowenische Kunst)運動的中心,萊巴哈樂隊和理論家Slavoj Žižek 都屬於這一運動。
旅遊信息中心 :+ +386 1 306 12 15 306 12 35
郵局 : + +386 1 426 46 68
火車站 :+ +386 1 291 33 32
影片分享
相關連結:
維基百科:盧布亞納
盧布亞納旅遊局網址:盧布亞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