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西班牙語:Perú,克丘亞語:Piruw),全稱為秘魯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del Perú),是南美洲西部的一個國家,北鄰厄瓜多和哥倫比亞,東與巴西和玻利維亞接壤,南接智利,西瀕太平洋,是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
秘魯孕育了美洲最早人類文明之一的小北史前文明,以及前哥倫布時期美洲的最大國家印加帝國。16世紀,西班牙帝國征服印加帝國,建立秘魯總督區,包含西班牙在南美洲的大部分殖民地。1821年獨立後,秘魯既經歷了政治動蕩、財政危機,也有出現政局穩定、經濟發展的時期。
現在的秘魯是總統制議會民主共和國,全國劃分為25個地區。安第斯山脈縱貫國土南北,西部沿海地區則為乾旱的平原,東部又有亞馬孫盆地的熱帶雨林。秘魯是發展中國家,人類發展水平為中等,全國約有50%人口生活在貧窮之中,主要經濟活動有農業、漁業、礦業以及製造業(如紡織品)。
秘魯人口估計為2800萬,民族包括印第安原住民、歐洲人、非洲人和亞洲人。官方語言是西班牙語,一些地區通用克丘亞語和其他方言。各民族文化傳統的融合在藝術、飲食、文學和音樂等領域創造了多元的表達方式。
「秘魯」音譯自西班牙語「Perú」,而「Perú」一詞則源自16世紀初一位居於巴拿馬聖米格爾灣附近的地區統治者Birú的名字。[3] 1522年,西班牙人到達他的領土,這是當時歐洲人認識的新世界的最南端[4]。當弗朗西斯科·皮薩羅繼續向南探索,新發現的地區便被命名為「Birú」或「Perú」。[5] 1529年,西班牙王國在《托萊多條約》給予該名稱合法地位,條約指明新征服的印加帝國為秘魯[6]。在西班牙的統治下,該國被稱為秘魯總督區,獨立後改名秘魯共和國。
官話「秘」字在此讀音為「bì」;粵語仍遵循音譯讀為「bei」。
證據表明,秘魯在大約公元前11,000年開始有人類的足跡。[7]當地最早出現的複雜社會結構是公元前3,000至1,800年在沿海地區形成的小北史前文明,[8]其後又相繼出現查文文明、帕拉卡斯文明、莫奇卡文明、納斯卡文明、瓦里文明和奇穆文明。在公元15世紀,印加人建立了印加帝國,並維持了一個世紀。該帝國是前哥倫布時期美洲的最大國家。[9]印第安社會建基於農業,使用灌溉和梯田等種植法;美洲駝飼養和漁業也十分重要。因為沒有市場或金錢的概念,社群的維繫依賴互惠和再分配等機制。
1532年,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帶領的征服者擊敗印加帝國皇帝阿塔瓦爾帕,西班牙自此開始對當地的統治。10年後,西班牙王國宣布成立秘魯總督區,包含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大部分殖民地。[11]總督弗朗西斯科·德托萊多於1570年代重組該國,銀礦開採成為主要經濟活動,被奴役的印第安人是主要的勞動力。[12]秘魯的礦藏為西班牙王國帶來收入,也引發了一個伸延遠至歐洲和菲律賓的貿易網路。[13]但是,到了18世紀,減少中的銀產量以及經濟多樣化大大削減了王國的收入。[14]對此,王國實行波旁改革,增加稅收,分割秘魯總督區。[15]新法例觸發了圖帕克·阿馬魯二世等人的起義,但他們全都被擊敗。
19世紀初期,獨立戰爭在南美洲各地暴發,但秘魯仍是君主主義者的大本營。因為菁英分子在獨立與繼續效忠西班牙王室兩個選項之間發生分化,秘魯的獨立要到何塞·德·聖馬丁和西蒙·玻利瓦爾發起軍事行動後才成事。[17]共和國成立初期,各地區軍事領袖之間的權力鬥爭導致政局不穩。[18]隨著玻利瓦爾組建拉丁美洲聯盟的計劃遭遇失敗,秘魯-玻利維亞邦聯成立不久後又告瓦解,秘魯的國家認同也開始建立。[19] 從1840到1860年代,在總統拉蒙·卡斯蒂利亞的統治之下,海鳥糞出口帶動國家收入增加,秘魯隨之穩定發展。[20]但直到1870年代,這些資源逐漸被耗盡,國家嚴重負債,政客的內鬥重新展開。
秘魯在1879年至1883年間發生的太平洋戰爭被智利擊敗,在《安孔條約》和《利馬條約》中割讓阿里卡和塔拉帕卡省兩省。保守主義政黨Partido Civil的執政暫緩了秘魯戰後的內部鬥爭,該黨一直維持到獨裁者奧古斯托·B·萊吉納掌權。[22]大蕭條拖垮了萊吉納政權,也引發了新一輪的政局混亂,秘魯人民黨隨之而冒起。[23]在往後的30年,秘魯的政治形勢都圍繞著菁英份子聯合軍人與人民黨的鬥爭發展。
1968年,胡安·貝拉斯科·阿爾瓦拉多將軍帶領武裝部隊對費爾南多·貝朗德·特里總統發動政變。貝拉斯科奪權後進行激進的改革以促進發展,但無法獲得廣泛支持。[25] 1975年,貝拉斯科被總理兼陸軍部長弗朗西斯科·莫拉萊斯·貝穆德斯發動軍事政變推翻,莫拉萊斯停止了貝拉斯科的改革進程,重新建立民主制度。[26] 1980年代,秘魯面臨巨額外債、高速通貨膨脹、猖獗的毒品走私活動以及大範圍政治暴力。[27]在阿爾韋托·藤森(本名藤森謙也)的統治下,國家開始復甦;但獨裁、貪污和侵犯人權等指控迫使藤森在2000年備受爭議的總統選舉後辭職。[28]藤森時代結束後,秘魯嘗試在打擊貪污的同時保持經濟增長,現任總統是奧良塔·烏馬拉。
秘魯面積1,285,220平方公里,約為墨西哥的三分之二大小。該國北鄰厄瓜多和哥倫比亞,東與巴西和玻利維亞接壤,南接智利,西瀕太平洋。
安第斯山脈縱貫國土南北,把秘魯分為三個地理區:山脈以西的沿岸區是狹長的平原,除季節性河流河谷地區外氣候乾旱;高原區即安第斯山區,阿爾蒂普拉諾高原和全國最高的山峰──海拔6,768米的瓦斯卡蘭山都位於該區;[46]第三個區域是佔全國土地面積60%的亞馬孫林區,區內是被亞馬孫雨林覆蓋的廣闊的低地,位於山脈以東。
秘魯境內大部分河流發源於安第斯山脈,注入三個主要流域之一。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多為間歇性,斜度較高,長度較短;亞馬孫河支流的長度較長,流量較大,流出高原區後斜度降低;注入的的喀喀湖的河流則以長度短、流量大為特徵。[48]秘魯境內最長的河流依次為烏卡亞利河、馬拉尼翁河、普圖馬約河、查哇利河、瓦亞加河、烏魯班巴河、曼塔羅河和亞馬孫河。
與其他赤道國家不同,秘魯的氣候不是單一的熱帶;安第斯山脈和秘魯寒流使全國各地的氣候有較大的差異。沿岸區氣候溫和、濕度高但降水量低,但該區北部因副熱帶高壓壟罩,與秘魯涼流之引響,屬於降水稀少的沙漠氣候;[50]高原區夏季多雨,氣溫和濕度隨海拔高度上升而下降;[51]亞馬孫林區溫暖多雨,但南端的冬季寒冷,不是四季都有降水。[52]因為豐富的地理和氣候形態,秘魯境內的生物多樣性極高:截至2003年,該國發現21,462種動物和植物,其中5,855種是特有種。[53]秘魯政府設立了幾個國家公園進行保育工作。
秘魯是聞名世界的古印加文化發祥地,文化事務原由秘魯國家文化局負責,2010年7月14日,秘魯國會通法案過設立文化部,負責管理國家博物館丶廣播電視局以及國家文化研究所等機構。秘魯首位文化部長,著名的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胡安·馬丁·奧西奧在9月4日宣誓就職。
秘魯文化主要來源於印第安和西班牙傳統,[84]但也被非洲、亞洲和歐洲族群影響。秘魯早期的藝術可追溯至前印加文明的陶器、紡織品、首飾和雕塑。印加人維持了這些工藝的製作,並在建築等領域取得較大的成就,其中包括馬丘比丘古城的興建。巴洛克藝術是殖民時期的主要藝術,但在一定程度受到當地傳統的影響。[85]這時宗教事物是藝術作品的主要描繪對象,當時大量興建的教堂和庫斯科畫派就是當中的代表。[86]獨立後秘魯藝術的發展停滯,直至20世紀初期印第安主義運動的興起。[87]自從1950年代,秘魯藝術傾向折衷,且受到外國和當地潮流的衝擊。
秘魯文學則起源於前哥倫布時期的口述傳統。西班牙人在16世紀引入文字,殖民時期文學體裁有編年史和宗教文學。獨立後,風俗主義和浪漫主義成為主要的文學流派,代表作家有里卡多·帕爾馬。[89] 20世紀初期印第安主義運動造就了西羅·阿萊格里亞、[90]何塞·馬里亞·阿格達斯、[91]和塞薩爾·巴列霍等作家。[92] 20世紀中期在拉丁美洲文學爆炸代表作家之一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等人影響下,秘魯文學變得更廣為人知。
秘魯菜餚混合了印第安和西班牙特色,也受到非洲、阿拉伯、義大利、中國和日本等地的煮食方法的影響。尤其是一種與中國廣東粵式料理與當地料理融和的Chifa在當地非常流行,在首都利馬市內,一條街上至少有一個「Chifa」的招牌,chifa的名稱由來據說是語自中國話吃飯的意思,雖然在當地這種料理被當作中國菜,並且中國餐館遍步秘魯各地,然而其料理卻早已成為當地秘魯式特色的飲食,已非原本的中國菜,[94]而其他秘魯著名菜式包括「anticuchos」、「ceviche」、「humita」和「pachamanca」。秘魯豐富的氣候特徵為當地提供不同種類的植物和動物作煮食用途。[95]最近,秘魯菜肴因為其使用材料和煮食方法的多樣式獲得稱譽。
秘魯音樂源於印第安、西班牙和非洲傳統。[97]西班牙人到達之前,不同宗教有不同的音樂表現方式,吹管樂器「quena」和敲擊樂器「tinya」都比較常見。[98]西班牙人引入了新型樂器如吉他和豎琴,之後又發展出傳統樂器與新型樂器的混合體如「charango」。[99]非洲傳統對秘魯音樂的貢獻包括節奏以及敲擊樂器「cajón」的引入。[100]秘魯傳統舞蹈有「marinera」、「tondero」、「danza de tijeras」和「huayno」。
秘魯草繩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相關連結:
維基百科:祕魯
祕魯英文官方旅遊局:祕魯英文官方旅遊局
祕魯中文官方旅遊局:祕魯中文官方旅遊局